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40篇 |
免费 | 2619篇 |
国内免费 | 9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3篇 |
儿科学 | 418篇 |
妇产科学 | 147篇 |
基础医学 | 1163篇 |
口腔科学 | 376篇 |
临床医学 | 7824篇 |
内科学 | 4113篇 |
皮肤病学 | 1679篇 |
神经病学 | 188篇 |
特种医学 | 185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8篇 |
外科学 | 950篇 |
综合类 | 11441篇 |
预防医学 | 9063篇 |
眼科学 | 149篇 |
药学 | 7951篇 |
102篇 | |
中国医学 | 2755篇 |
肿瘤学 | 6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0篇 |
2023年 | 1281篇 |
2022年 | 1617篇 |
2021年 | 2099篇 |
2020年 | 1388篇 |
2019年 | 1383篇 |
2018年 | 771篇 |
2017年 | 1134篇 |
2016年 | 1327篇 |
2015年 | 1498篇 |
2014年 | 2315篇 |
2013年 | 2215篇 |
2012年 | 2868篇 |
2011年 | 2940篇 |
2010年 | 2700篇 |
2009年 | 2512篇 |
2008年 | 2908篇 |
2007年 | 2539篇 |
2006年 | 2277篇 |
2005年 | 2492篇 |
2004年 | 1990篇 |
2003年 | 1697篇 |
2002年 | 1408篇 |
2001年 | 1316篇 |
2000年 | 853篇 |
1999年 | 709篇 |
1998年 | 608篇 |
1997年 | 569篇 |
1996年 | 538篇 |
1995年 | 456篇 |
1994年 | 399篇 |
1993年 | 270篇 |
1992年 | 318篇 |
1991年 | 311篇 |
1990年 | 303篇 |
1989年 | 294篇 |
1988年 | 75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32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灭活的双歧杆菌治疗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灭活的双歧杆菌对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4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活菌组、死菌组、自然恢复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对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球蛋白(GLO)、γ-谷氨酰氨转肽酶(GGT)、血清尿素氮(BUN)、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CRE)以及组织匀浆内的示踪菌进行测定.结果: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TP、GLO明显升高(71.46±2.01g/Lvs64.61±2.16g/L;35.63±1.57g/Lvs330.73±1.03g/L,P<0.05),GGT、BUN则显著降低(2.47±0.28IU/Lvs7.13±1.19IU/L;8.32±0.71mmol/Lvs12.05±0.64mmol/L,P<0.01).死菌组与活菌组、正常对照组比较,LDH明显降低(2561.23±61.40IU/Lvs2951.70±155.61IU/L,2895.27±104.38IU/L,P<0.05).死菌组与自然恢复组比较,肾、肝、肺组织匀浆内肠杆菌数量均明显下降(1.19±0.37,1.56±0.20,1.62±0.15vs2.17±0.97,2.42±0.14,2.20±0.09,P<0.05或P<0.01).结论:双歧杆菌灭活菌悬液具有与活菌悬液相同的抗菌群失调致小鼠肠源性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加用抗过敏药的疗效.方法 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两组在相同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 ml,隔日1次,疗程为6周.两组均随访3个月,每2周门诊随访1次.结果 停药后3、6周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联合传统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提高疗效,无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肠炎宁治疗轮状病毒肠炎(RVE)伴心肌损伤的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肠炎宁糖浆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肠炎宁糖浆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症因子IL-6、TNF-α、IL-17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DH、AST、CK、CKMB、AGEs、EXT、DAO、D-乳酸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肠炎宁治疗RVE伴心肌损伤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5.
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已经发展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尤其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普遍流行,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本文简要概述了近年来艾滋病人群合并TM感染的主要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6.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男性, 77岁,因"腹痛、乏力伴发热3 d"于2019年9月28日入院.患者3 d前出现腹痛、乏力,伴发热、头晕、呕吐.1d前症状加重,伴寒战,后出现意识不清、气促.外院腹部CT提示肝占位, B超考虑肝脓肿可能性大,考虑病重转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既往史:23年前因车祸行...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分析结核分枝杆菌脱氧核糖核酸(TB-DNA)、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检查及噬菌体检测对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武威市中医院肺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疑似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00例,根据痰涂片结果可分为菌阳性肺结核组(23例)、菌阴性肺结核组(44例)、非结核病组(33例)。三组均行TB-DNA、T-SPOT检查及噬菌体检测,记录三组TB-DNA、T-SPOT检查、噬菌体检测阳性率及菌阴性肺结核组患者联合检查的阳性率,根据检查结果分析TB-DNA、T-SPOT检查及噬菌体检测对菌阴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结果:菌阳性肺结核组TB-DNA、T-SPOT检查及噬菌体检测阳性率高于菌阴性肺结核组、非结核病组,且菌阴性肺结核组高于非结核病组(P<0.05)。菌阴性肺结核组患者TB-DNA+噬菌体+T-SPOT联合检查阳性率最高,为84.09%。TB-DNA+噬菌体+T-SPOT三者联合诊断对菌阴性肺结核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最高,分别为84.09%、100.00%、93.00%。结论:菌阳性肺结核、菌阴性肺结核患者TB-...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市某医院2002~2005年住院病人送检标本培养分离出的512株非发酵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非发酵菌占临床致病菌总分离率的21.9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多占47.65%,其次分别为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占16.60%、葱头伯克菌14.4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占9.38%。非发酵菌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以痰液最多,为68.95%,其次分别为尿液占11.91%、分泌物占9.18%和咽拭子占2.73%。病区分布主要为:呼吸内科(28.52%)、ICU病房(26.17%)、血液内科(10.94%)、肿瘤外科(9.57%)、心血管内科(8.40%)、颅脑外科(7.42%)。药敏结果表明,多数非发酵菌出现多重耐药趋势。结论 监测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和防治医院感染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的发生率、临床特征、母儿结局、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1月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患者共6例,包括一般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发病孕周、发病季节、实验室检查、抗生素使用情况、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的发生率为10.29/10万。孕妇年龄29~37岁,3例妊娠中期确诊,3例妊娠晚期确诊,3例有妊娠期合并症。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有5例,1例为胎动减少,3例出现腹痛或阴道流血症状,1例出现尿痛症状,2例出现头痛、咳嗽的流感样症状。6例病例菌株来源:1例脐血和胎膜培养阳性,5例血培养阳性。4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升高,5例胎盘病理检查胎盘实质可见脓肿形成,革兰氏染色呈阳性。3例经初步治疗而后根据药敏调整治疗的过程。3例晚孕孕妇因考虑“胎儿窘迫”行剖宫产术,3例中孕孕妇因病情严重发生难免流产或引产。2例新生儿入住新生儿科,分别住院26 d及59 d痊愈出院。结论 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早期无症状或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但对胎儿及新生儿影响严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病率高。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可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00.
<正>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HP)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常经呼吸道感染,侵犯肺部引起急慢性损害,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引起多系统症状。免疫功能缺陷者易感染,近年来免疫功能正常者患此病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现报道我院收治的2例免疫功能正常感染者,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免疫功能正常人群真菌感染的识别与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