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78篇
  免费   1017篇
  国内免费   852篇
耳鼻咽喉   203篇
儿科学   168篇
妇产科学   85篇
基础医学   1094篇
口腔科学   1013篇
临床医学   3250篇
内科学   943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1007篇
特种医学   102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5419篇
综合类   6110篇
预防医学   1133篇
眼科学   130篇
药学   2106篇
  48篇
中国医学   2014篇
肿瘤学   232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610篇
  2022年   731篇
  2021年   795篇
  2020年   641篇
  2019年   672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510篇
  2016年   613篇
  2015年   711篇
  2014年   1237篇
  2013年   1132篇
  2012年   1455篇
  2011年   1548篇
  2010年   1438篇
  2009年   1331篇
  2008年   1607篇
  2007年   1349篇
  2006年   1318篇
  2005年   1391篇
  2004年   1058篇
  2003年   997篇
  2002年   858篇
  2001年   634篇
  2000年   521篇
  1999年   419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71篇
  1995年   254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骨伤》2014,(4):340-340
《中国骨伤》杂志2014年专题策划工作已经开始,以下是2014年拟刊出重点专题,欢迎广大读者和作者踊跃投稿。 1.脊柱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2.退变性脊柱侧凸的非手术及手术治疗的选择 3.保守治疗在脊柱疾患中的疗效及评价 4.关节内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相似文献   
992.
全肘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肘关节置换术最早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但是随着近十几年来技术的进步,其适应证已扩大到创伤后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老年人新鲜肱骨远端骨折。但是其术后伤口感染、不愈合、尺神经损伤以及肱三头肌肌力下降等并发症一直是困扰临床骨科医师的问题。全肘关节置换术接受程度最为广泛的入路为Bryan-Morrey入路,近年保留肱三头肌鹰嘴附丽点的入路逐渐增多。本文回顾国内外全肘关节置换术相关的入路报道以及生物力学研究,对全肘关节置换手术入路的选择与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3.
【摘要】 目的:分析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3年10月采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矫治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18~42岁,平均23.6岁。均有腰背痛,无神经受压症状。16例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43°~97°,后凸Cobb角15°~70°。侧凸畸形和后凸畸形顶椎均位于同一节段,其中顶椎位于胸椎10例、腰椎6例。于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角、冠状面平衡及矢状面平衡,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评估手术矫形效果。于术前、末次随访时填写SRS-22问卷量表,评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手术融合节段5~12个,平均7.23个节段。手术时间3~7h,平均4.26h。术中出血量700~2500ml,平均1265ml。1例L1部位截骨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痛觉过敏,急诊手术探查发现截骨部位硬脊膜皱褶,脊髓受压,对截骨部位椎板切开减压,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症状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侧胸腔积血,紧急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周后拔除引流管。15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获得随访的15例患者冠状位主弯Cobb角术前为58.67°±20.36°(43°~97°),术后为20.32°±8.76°(8°~37°),末次随访时为21.76°±8.34°(10°~41°),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76%~82.36%,平均为65.3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2.45%。术前矢状位后凸角度为45.62°±16.26°(15°~70°),术后为16.35°±16.87°(-20°~40°),末次随访时为18.27°±13.92°(-15°~40°),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率为50.97%~79.32%,平均为64.16%,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丢失率为4.2%。15例患者中,6例术前存在冠状面失平衡,术后均恢复平衡;4例术前存在矢状面失平衡,术后3例恢复平衡,1例仍为失平衡。SRS-22问卷量表总得分由术前66.47±12.35分(49~7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4.13±6.42分(76~92分)(P<0.01)。15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或内固定断裂。结论:应用不对称经椎弓根截骨技术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可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显著改善患者躯体外观及躯体平衡,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94.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主胸弯融合后未融合上胸弯的变化及其与肩部平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选取年龄10~18岁,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右胸弯且Cobb角<80°,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固定融合上端椎在T4或T4以下,随访时间2年以上的患者,排除翻修手术和截骨手术患者。术前根据Lenke分型判断上胸弯是否为结构性,分成结构性上胸弯组和非结构性上胸弯组,统计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观肩部平衡以及影像学各项参数的变化。结果:共有6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14.4岁,随访时间24~62个月,平均36.4个月,其中结构性上胸弯组17例,非结构性上胸弯组45例。两组患者术后上胸弯均能自发性矫正,末次随访时,上胸弯Cobb角平均由27.9°减小至19.4°,T1倾斜角由-0.21°增加至4.7°,第一肋倾斜角(FRT)由0.4°增加至3.7°,锁骨角(CA)由-1.5°增加至0.8°,双肩高度差(CSH)由-13.0mm增加至5.2mm,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1倾斜角的改变(术后T1倾斜角-术前T1倾斜角)与CSH变化(术后CSH-术前CSH)有较强相关性(r=0.624,P=0.000),术后主胸弯的矫正率和FRT与CSH变化为中等程度相关(r=0.437,0.345,P=0.007,0.006),术前主胸弯Cobb角与CSH变化为弱相关(r=0.262,P=0.040)。上胸弯Cobb角及柔韧性、主胸弯柔韧性、T1倾斜角等参数与CSH变化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AIS患者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上胸弯在主胸弯矫正以后均有自发性矫正现象,但T1倾斜角、第一肋倾斜角和双肩高度差均会增加。右胸弯患者左肩被抬高的程度与T1倾斜角增加的程度、主胸弯的矫正率及术后第一肋倾斜角相关。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观察紧皮小鼠(TSK鼠)脊柱侧凸进展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预测脊柱侧凸进展情况提供参考。方法:36只2周龄TSK鼠按处死时间不同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条件下饲养。饲养过程中在4、6、8、10、12和14周龄时称量小鼠体重并记录。分别在4、6、8、10、12和14周龄处死,提取脊柱骨骼标本并妥善保存。利用显微CT(micro-CT)对脊柱标本进行扫描,获得二维断层图像后导入Image J进行格式转换,用Mimics软件(14.11)三维建模,测量脊柱冠状位Cobb角和相关参数(脊柱后凸角度、全部13根肋骨的长度、全部6个腰椎的椎体宽度和高度)。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腰椎椎体前缘高度、腰椎椎体后缘高度、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和体重的相关性。结果:TSK鼠4、6、8、10、12和14周龄时的脊柱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7.69°±4.57°(3.26°~14.92°)、14.20°±7.52°(2.11°~21.66°)、11.50°±4.40°(4.78°~18.54°)、14.40°±6.23°(4.54°~22.12°)、17.38°±10.93°(4.12°~29.24°)和21.71°±7.73°(13.07°~33.88°)。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腰椎椎体前缘高度、腰椎椎体后缘高度、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和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3(P=0.769)、-0.138(P=0.444)、-0.186(P=0.301)、0.567(P=0.001)、0.554(P=0.001)、0.086(P=0.643)和0.482(P=0.005),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腰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体重有相关性,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和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无相关性。结论:TSK鼠脊柱冠状位Cobb角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TSK鼠脊柱侧凸进展情况与腰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体重密切相关,而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和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6.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11.1%,好发于中老年人,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1]。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应用掌侧入路斜T形钛板内固定治疗45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分析Lenke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术中顶椎确定下固定椎的可行性.方法 82例Lenke1型患者,分为两组,按Cobb角度、Risser征、中立椎和下终椎配对.实验组以顶椎所处的节段作为依据选择下固定椎,对照组以中立椎为依据选择下固定椎.均行后路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在站立位片上测量手术前后侧凸畸形矫正率和脊柱平衡;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结果 冠状面Cobb角度和颈7距骶中线距离、矢状面胸5~胸12椎体后凸角度矫正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照组失平衡数较实验组多3个.结论 Lenke1型侧凸患者顶椎可以作为选择下固定椎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总结肱骨髁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经验。方法对68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68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4~42个月)。3例老年患者术后鹰嘴截骨处延迟愈合,2例青少年患者经鹰嘴截骨入路术后鹰嘴骨骺损伤,7例出现肘关节异位骨化,5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出现迟发性尺神经炎。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5.6分,其中优30例,良25例,可7例,差6例,优良率为80.9%。结论肱骨髁间骨折应根据患者年龄及骨骼质量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成人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大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慎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骨骺发育未成熟的青少年应减少对骨骺的损伤。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青少年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6-2011-0621例青少年半椎体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结果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为40.3°,术后平均为15.4°,末次随访平均为16.3°,矫正率为61.7%;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3.3°,术后平均为11.8°,末次随访平均为12.6°,矫正率为64.5%;局部侧凸cobb角术前平均为36.2°,术后平均为14.7°,末次随访平均为15.3°,矫正率为59.3%。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去除病因,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是治疗青少年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Lenke 5C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采用VCM技术(vertebral column manipulator)和旋棒技术(RD,rod derotation)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侧弯中心2008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36例Lenke 5C AIS患者,按去旋转矫正技术不同分为2组:VCM组26例,RD组15例,所有患者皆具有完整临床和影像资料。研究测量记录患者的10项影像参数,包括主弯顶椎旋转角及其矫正率,主弯Cobb角及其矫正率,主弯顶椎偏移(AVT),C7铅垂线偏移骶骨中央垂线距离(C7-CSVL),C7铅垂线偏移骶骨后上角距离(C7-SSVL),下融合椎倾斜角(LIV-tilt)及其矫正率,下融合椎距稳定椎节段数(LIV-SV),并利用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病例术前、术后的影像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皆成功获得手术矫正,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VCM组和RD组的顶椎旋转角旋转矫正率平均为52.2%和34.4%,两组术前顶椎旋转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顶椎旋转角及旋转矫正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主弯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87.3%和82.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LIV-SV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CM组明显大于RD组,其均值分别为(1.1±0.3)节和(0.8±0.4)节;两组的LIV-tilt角矫正率平均为77.2%和66.6%,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皆得到良好维持。[结论]Lenke 5C AIS采用VCM技术和旋棒技术矫形皆可获得良好的主弯和下融合椎倾斜角矫正及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但VCM技术术后即刻的顶椎旋转矫正和减少腰椎远端融合节段的趋势优于旋棒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