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篇
  免费   5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8篇
预防医学   332篇
药学   71篇
  3篇
中国医学   26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全科医生签约模式在社区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奉贤区庄行镇社区服务中心就诊治疗的慢性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接受全科医生签约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对照组80例,接受常规社区卫生服务(门诊管理联合随访),分析两组慢性病患者的防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慢性病规范建档率为100.0%,接受慢性病规范管理率为95.0%,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后其自我管理能力、疾病信息知晓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半年时间内体质指数、血糖、血脂和血压结果达标率为77.5%、80.0%、72.5%和70.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药物治疗依从率为87.0%、非药物治疗依从率为88.2%,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科医生签约模式下的社区卫生服务对帮助社区慢性病患者规范建档、规范管理等均有显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各项身体指标,患者疾病知晓和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现代医院管理》2018,(1):25-28
目的探索家庭医生团队对于签约工作的满意度情况,分析各满意度指标影响程度,以期改善签约服务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利用《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式量表,结合专家咨询设计问卷,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和关键驱动因素分析对人员情况、政策知晓与认知、绩效考核评价和工作满意度等维度进行评价。结果 60%以上的人员对财政、医保经费的落实表示担忧,50.2%的团队成员认为工作量和服务质量难以考核;67.9%的人员认为工作量指标在绩效考核中最为重要;关键驱动因素分析显示,"收入与工作量""职位晋升的机会"等指标需优先改进。结论以推进财政及医保支持、强化人员认知水平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提升签约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83.
方海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4):381-386
医生-患者关系可以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医生代理理论是研究医生行为的经济管理学理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签约患者和家庭医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合同契约的方式加以规范.家庭医生的效用取决于自己的收入及签约患者的总健康,而收入和患者总健康取决于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本文运用医生代理理论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的...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通过调查甘肃省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现状,探讨影响重点人群签约行为的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9-12月,对甘肃省10个县市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甘肃省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率低,签约率存在地区间的差异(χ2=30.78,P<0.01);81.3%的人群签约了基础服务包,17.7%的人群不知道签约的家庭医生是谁,31.0%的人群不了解签约后可享受的优惠措施;重点人群认知家庭医生服务的首选方式是通过就诊时医务人员的介绍(46.8%);签约行为与地区、是否患有慢性病、家庭医生服务知晓情况、服务收费、诊疗水平、交流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满意情况有关(P<0.01)。结论 促进重点人群签约工作可通过加大宣传、增加服务内容、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与获得感来实现。  相似文献   
85.
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背景家庭医生制度在新一轮基层卫生服务改革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实现全民健康的抓手。而同时,了解民众对于家庭医生的接受程度及其签约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十分重要。目的分析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推进基层卫生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6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对上海市虹口区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并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虹口区家庭医生制度评估调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人口学信息、自身健康状况(是否患慢性病)、首诊就医习惯(首诊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是否清楚家庭医生签约后优惠服务内容)。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614份,有效回收率68.22%。其中家庭医生签约401例(65.31%),未签约213例(34.69%)。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年龄、上海本地户籍率、慢性病患病率、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清楚率高于未签约居民,退休率低于未签约居民(P<0.05)。家庭医生签约与未签约居民受教育水平、月收入、首诊就医习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首诊就医习惯、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受教育水平、首诊就医习惯、家庭医生签约综合满意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分别是居民家庭医生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6.
成都市武侯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都市武侯区自2014年开始试点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健康管理服务(PCAC)模式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8-06-30武侯区居民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1.0%,重点人群签约率为55.0%,有效签约率为5.1%。根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数据:2017年7月—2018年6月签约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关键指标达标率、并发症筛查率高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P<0.05);2018年1—6月签约居民的主动预约率、预约到诊率、固定就诊率高于2017年7—12月(P<0.05);2017年7月—2018年6月签约居民的上转人次、下转人次以及专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次高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P<0.05),但远程协同服务人次间无差异(P>0.05)。同时,社区医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和居民的就诊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目前,武侯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仍存在人员配置不足、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医保等配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进一步的工作也将重点围绕上述问题开展。  相似文献   
87.
88.
目的:探究在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联合家庭签约健康管理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某大型社区内确诊为糖尿病疾病的患者10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确诊疾病顺序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为联合组和传统组,每组各51例患者。传统组仅应用传统护理方式,而联合组应用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联合家庭签约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联合组患者的遵医行为总遵从性高于传统组(P <0.05),干预后各项血糖指标均低于传统组(P <0.05),自我效能评分高于传统组(P <0.05),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传统组(P <0.05)。结论: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慢性病自我管理方案联合家庭签约健康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医嘱的遵从性,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老年患者慢性病防治效果.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12月间来院治疗的5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随机分A组和B组,分别是26例与24例,分别行家庭医生签约与常规服务模式.对比慢性病防治效果.结果 A组的防治效果优良率为96.15%,B组为75.00%;A组的管理依从性评分均高于B组...  相似文献   
90.
杨守兰 《家庭医药》2021,(2):380-381
目的:签约家医团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的慢病管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在本院确诊为高血压病患者206例,其中对照组104人,签约家医团队组102人.对照组患者每次由随机家医团队按高血压社区管理规范常规管理,而签约家医团队组由所签约家医团队实施全程连续管理.比较两组管理前、后高血压病相关指标(B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