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0篇 |
免费 | 55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4篇 |
内科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298篇 |
预防医学 | 332篇 |
药学 | 7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75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166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运用格林模式在家庭医生签约实践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市区某街道某一小区内380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庭医生签约实践,以家庭为单位将居民随机分为试验组(190户)和对照组(190户)。试验组运用格林模式进行宣教,对照组采用传统宣教模式,比较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居民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为49.4%,对照组为30.5%,试验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已签约居民中,对家庭医生服务了解程度、对签约责任人满意度,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签约内容满意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格林模式在家庭医生签约实践过程中能明显提高居民签约率及居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32.
目的 以武汉市为例,分析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的现状、效果,为促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收集2013-2014年武汉市实施签约服务的政策文件,结合对相关人员访谈,对6个社区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与非签约居民相比,签约居民在上门服务、24小时咨询、用药指导等项目上利用次数更多.但在健康结果改善指标上,非签约居民空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签约居民,高血压控制上无差异.结论 武汉市全科医生签约式服务利于提高居民利用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但在健康结果改善上,未能体现签约式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33.
《社区医学杂志》2017,(7)
目的了解县乡村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医务人员通过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农村地区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的大方县长石镇的乡村医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了解程度、胜任家庭签约服务的能力评价、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 23名(30.7%)医务人员比较了解并完全能够胜任家庭签约服务;42名(56.0%)医务人员认为必要再提高业务水平来承担家庭签约服务,有35名(46.7%)希望获得进修学习的机会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46名(61.3%)医务人员认为签约居民适合人数在1 000人以内;57名(76.0%)医务人员愿意加入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影响医务人员愿意加入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因素主要有医务人员的待遇、医疗技术水平及获得居民的支持和理解,分别占65.3%、34.7%、33.3%;23名(30.7%)乡村医务人员认为开展家庭签约后工作量会增加。结论县乡村一体化下乡村医务人员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意愿高,但存在新进医务人员及村医对签约服务内容了解不全面,待遇、医疗技术水平和居民理解支持是影响组建全科团队开展家庭签约服务的关键。提高待遇、为其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加强宣传可提高乡村医务人员组建团队开展签约服务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探讨医联体-家庭签<及个性化中医养生干预在慢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荔湾区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参加医联体-家庭签<服务慢病管理模式的230例慢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健康档案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慢病患者的慢病、中医养生知晓率,家庭行为方式改变率及慢病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干预前后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评分。结果干预6个月后,患者及家庭成员的慢病、中医养生知识知晓率为96.08%,家庭行为改变率为89.56%,服药依从性为73.91%。干预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效能、健康状况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联体-家庭签<及个性化中医养生干预在慢病管理中的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社区慢病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36.
目的:调查居民对分级诊疗的接受度与期望,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南京市浦口区11个社区中各抽取100位未签约家庭医生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知晓家庭医生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患有慢性病的居民更能接受社区首诊。居民最希望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分别是定期体检、常见病诊治、慢性病治疗和指导、随时获得服务和健康指导,以及紧急情况的抢救。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普及度,充分利用医保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重点人群逐步扩大到普通人群,强化对常见病诊治以及其他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职责与功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析重庆市巴南区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这2类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影响因素,旨在为推进及改善该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重庆市巴南区抽取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共590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真实需求和建议,采用统计描述、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影响因素。结果590名调查对象中已签约对象492名(83.39%),未签约对象98名(16.61%)。不同年龄段、自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首诊医院、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不同的调查对象的签约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6~59岁年龄段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96.8%),自评健康状况为差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92.3%),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30 min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更高(87.6%),首诊医院为家庭医生签约医院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最高(89.9%),知晓签约服务的调查对象签约率更高(93.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支付主要方式、是否知晓签约服务、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是调查对象家庭医生服务签约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支付主要方式、签约服务知晓情况、居住地到签约医院步行所需时间是高血压、2型糖尿病这2类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的影响因素。今后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传,创新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签约服务,探索出台相关报销政策,多管齐下吸引更多重点人群参与签约服务。 相似文献
38.
目的 分析与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且本人同意的情况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8例)和观察组(90例)。对照组患者依据第三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行高血压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进行管理。经过一年时间的管理后,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血压、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等方面。结果 两组患者血压在干预后均较干预前降低,观察组患者血压控制水平、生活习惯、用药依从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进行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提高用药依从性,使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提升患者自身满意度。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EHR对骨质疏松分级诊疗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海市某社区慢性病管理团队为例,依托瑞金-卢湾医联体全-专门诊进行分级诊疗,介绍该区域医联体内专科与全科医生团队如何开展区域医联体特色的家庭医生1+1+1签约服务,建立个人EHR,通过调阅区、市两级EHR查阅患者区域内就诊信息,对签约骨质疏松患者进行管理,分析管理效果。结果研究对象疼痛症状、身体机能、社会适应能力和精神心理功能较一年前得分均有下降(P0.05);骨代谢指标β-CTX、PICP、PTH和BGP明显下降(P0.05),维生素D升高(P0.001);L1~3、股骨颈、wards三角、大粗隆和total髋的骨密度有提高(P0.05)。结论 EHR对骨质疏松分级诊疗、实施区域医联体特色的签约服务和建立个人EHR等方案可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0.
陈爱云①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20,34(8):9-12
目的了解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地区居民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10月抽样选取1010名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吸烟、饮酒、早餐、吃水果、锻炼及睡眠等6项行为为调查内容,同时选用P-CAT量表测量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结果 6项行为方式共赋值12分,被调查者平均得分(8.72?0.65)分,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吃早餐、限酒、不吸烟、体育锻炼、吃水果和睡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已婚或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优于各对应组;收入对健康行为有正面影响;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提供综合性对健康行为有正向影响。结论试点地区居民整体健康行为较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应聚焦于合理膳食、锻炼及睡眠等健康行为;男性、单身或离异及低收入群体是重点关注的对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提供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