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8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59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471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517篇
预防医学   323篇
药学   277篇
  18篇
中国医学   15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阴道分娩孕产妇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功能恢复的具体影响分析,为产科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实施提供指导.方法:在我院正常孕产妇中选择150例,分为人数相等的三组,在不同阶段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产前组——孕28周到分娩前,产后组——产后3d到3个月,全程组——孕28周到产后3个月.对比三组实验对象围产期盆底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产前盆底肌肉锻炼后,产前组、全程组对比产后组在阴道收缩时间、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方面均有优势,P<0.05.3个月后,全程组阴道收缩时间长于其他产前组、产后组P<0.05,产前组、产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肉锻炼至产后3个月可以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更具推广实施优势.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比盆底重建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盆底复健疗效。方法随机将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2014年收治的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45例分为观察组20例,自愿行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术后3月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25例,行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术后3月行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术后12月随访两组盆底肌电位值、POP-Q分度、PISQ-12评分、1 h尿垫试验。结果对照组治疗后仅Ⅱ类肌纤维电位值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SQ-12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尤以生理评分增高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Ⅰ、Ⅱ、混合类肌纤维电位值比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Q分度、1 h尿垫试验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重建术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更能提升盆底肌力,促进盆底复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3.
《临床医药实践》2017,(7):544-545
目的:总结轻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轻度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加强健康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肛提肌锻炼、腹直肌及盆底肌肉锻炼、使用子宫托及体位护理。结果:20例轻度子宫脱垂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治愈6例,好转10例,未愈3例,加重1例。结论:加强轻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产后6~8周女性盆底肌肌力异常的发生情况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产后6~8周在江宁区妇幼保健所行盆底肌肌力筛查的产妇2 311例,回顾性分析盆底肌肌力与产妇年龄、产次、产后体重指数(BMI)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产后6~8周女性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78.98%和79.29%。不同年龄、产次、产后BMI组的产妇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产妇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低出生体重儿组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组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出生体重儿组与巨大儿组比较,Ⅰ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新生儿出生体重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出生体重是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5.
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顺产与剖宫产盆底肌肉受损程度及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30日至2018年3月30日我院收治的200例产妇(产后42天检查)纳入治疗研究,以分娩方式作为分组纳入的依据。常规组100例产妇为剖宫产,实验组100例产妇为顺产,两组产妇均进行盆底肌功能检查,之后并接受盆底按摩等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产妇盆底肌肉受损程度和康复治疗效果展开分析。结果实验组0级和1级均为0例,2级28例,3级共31例,4级共25例,5级共16例,常规组0级,1级均为9例,2级29例,3级共23例,4级共32例,5级共7例;实验组肌肉受损程度比常规组大,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肉肌力和肌电位明显比常规组上升,实验组康复疗效明显比常规组更优,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可比性(P<0.05)。结论虽顺产产妇在短时间内对其盆底损伤较大,但是在产后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之后,经过盆底肌力和肌电位显示:顺产的产妇比剖宫产产妇的恢复更快,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究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在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前瞻性研究原则,采用掷币随机法,将之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盆底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训练前,两组盆底肌力及肌电压无显著性差异(P> 0.05);训练后,两组肌力>Ⅲ级比率显著降低,肌电压显著上升,但观察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分娩后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盆底肌功能可有效改善,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 临床观察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的疗效情况.方法 筛选在2018年1月-2019年3月期间内,我院收治的80例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40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以盆底肌训练(4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其盆底肌肌力级别同对照组相比,前者优势明显(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针对女性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29.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OC的发病机制及针刺八髎穴治疗OOC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针刺八髎穴可能通过提高神经节内板状末梢改善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升高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抑制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脊髓内侧角的交感中枢的兴奋性及减少5-羟色胺、组织胺的释放等多途径达到治疗OOC的作用。深入探讨八髎穴治疗OOC的作用机制,可为寻找更为特异和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0.
目的分析研究延续护理模式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效果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以70例产妇为研究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实施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产妇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产妇的功能锻炼依从性、盆底肌张力良好率和尿失禁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锻炼依从性、盆底肌张力良好率两方面,对照组占比显著低于观察组;同时,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P<0.05。结论对产妇应用延续护理模式,可有效促进产妇的盆底肌功能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