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6篇 |
免费 | 36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51篇 |
口腔科学 | 864篇 |
临床医学 | 427篇 |
内科学 | 303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160篇 |
特种医学 | 3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43篇 |
综合类 | 1064篇 |
预防医学 | 241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234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175篇 |
肿瘤学 | 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98篇 |
2022年 | 271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83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利用锥形束CT对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进行定位分析,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门诊常规X线检查难以准确定位的58例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患者行CBCT扫描,三维重建,对埋伏多生牙行定位分析,确定手术进路,指导临床手术。结果:CBCT精确定位58例患者73颗上前牙区埋伏多生牙,清晰直观得显示了多生牙的数目、位置、形态、与周围解剖结构毗邻关系,根据CBCT信息制订手术方案,患者均顺利拔除多生牙。结论:锥形束CT可以准确定位埋伏多生牙,利于术中发现多生牙,减少手术对邻近软硬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测量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前束生物力学指标,探讨前束完整及重建后对肘关节外翻稳定性的影响,评价采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MCL前束疗效。方法成人完整上肢标本12具,男8具,女4具;左、右侧各6具;制成肘关节"骨-韧带"标本。采用生物力学及压敏胶片测量方法,分别测量MCL前束完整(对照组)及使用人工肌腱、界面螺钉重建后(实验组)肘关节屈曲0、30、60、90°时关节外翻松弛度、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及肘关节内压强。结果两组在肘关节不同屈曲角度下,组内及组间关节松弛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肘关节屈曲0°时两组肘关节压强小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及对照组小于实验组(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内肘关节屈曲0°时肱尺关节受力面积大于其余屈曲角度(P<0.05)外,两组其余各角度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L前束对维持肘关节外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界面螺钉加人工肌腱重建后可即刻恢复内侧稳定。 相似文献
63.
E Saremi S. Channual S. Krishnan S.V. Gurudevan J. Narula A.A bolhoda 邱建星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5):400-401
目的利用64层CT成像回顾性研究健康人和病人的巴赫曼束(BB)的解剖及其血供。方法本研究依从HIPAA法案并得到了机构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可免除知情同意书。回顾317例病人(对照组164例,病人组153例)的临床病史、心电图(ECG)和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病人组中,房颤(AF)或房间传导阻滞(IAB)68例(P波持续时间≥120ms),严重冠状动脉疾病(CAD)46例[发出窦房结(SAN)动脉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0%],严重CAD同时有心电图异常39例(AF或IAB)。对BB的长度、 相似文献
64.
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研究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后十字韧带(PCL)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并与单束重建法进行比较。方法用双束股骨双隧道、单束前位点和单束后位点三种方法对膝关节标本进行后十字韧带重建。术后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及120°时,对胫骨施行200N的后向作用力,测量胫骨相对于股骨后移的距离。结果在屈膝角度较小(0°~30°)的情况下,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但屈曲超过30°,特别是超过60°后,单束后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明显大于完整标本(P<0.01)。在膝关节的整个屈曲范围(0°~120°)内,双束股骨双隧道和单束前位点重建法术后胫骨后移的距离与完整标本接近(P>0.05),在某些角度有轻微的过度限制胫骨后移的现象。结论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在膝关节的整个屈伸范围(0°~120°)内,可以有效地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单束前位点重建法维持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也较强;而单束后位点重建法限制胫骨后移、恢复膝关节后向稳定性的能力最不确定。 相似文献
65.
66.
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作为一种下肢过度使用型损伤,已发展为膝关节外侧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针对髂胫束综合征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肌力训练、物理治疗以及手术治疗,在这些方法中,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往往只能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下肢肌力训练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关注患者恢复过程的动态变化,改善患者的肌肉力量,纠正异常步态,减少疾病的复发率。目前髂胫束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不统一,需进一步研究与下肢相关的生物力学因素,制定更科学、更全面的肌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67.
目的 研究四维锥形束CT(4D-CBCT)指导肺癌内靶区勾画的可行性。方法 简单随机法选取本院24例肺癌患者。平静呼吸下CT模拟定位获得CT图像,首次治疗前4D-CBCT扫描获得4D-CBCT中位图像,将4D图像重建算法更改为3D,获得3D-CBCT图像。图像融合算法取骨配准,分别在定位CT、4D-CBCT中位图像、3D-CB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到临床靶区(CTV)的外扩边界为7 mm,获得CTVCT、ITV4D和ITV3D,基于CTVCT在三维方向上外扩5 mm得到ITVCT。比较靶区间中心点位置、体积、相似度和相互包含关系的差异。结果 ITVCT与ITV3D在中下叶组的头脚方向上,靶区中心点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7,P<0.05)。在靶区体积方面,ITVCT最大,与ITV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1,P<0.05),ITV4D最小,但与ITV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VCT与ITV3D相似度均数<75%,ITV4D与ITV3D相似度均数>90%(Z=-2.940、-2.975,P<0.05)。ITVCT、ITV4D未被ITV3D包含的比例均数为40%和5%(Z=-2.952、-3.185,P<0.05)。结论 4D-CBCT的中位图像可以缩小内靶区的勾画范围,为肺癌的自适应放疗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保留部分包皮的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效果,并对阴蒂肥大缩小整形术的手术策略进行分析。方法:2009年1月-2022年12月,笔者对8例阴蒂肥大患者采用保留阴蒂背侧神经血管束并保留阴蒂9点钟至3点钟方向部分包皮的方法,用背部正中、冠状沟以远半圆形皮瓣形成新阴蒂的阴蒂头。结果:8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血肿、阴蒂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1年,患者均对阴蒂外形满意,阴蒂感觉良好,无过度敏感、勃起疼痛症状,2例成年患者婚后可正常性生活。结论:对阴蒂肥大患者采用保留阴蒂背侧神经血管束并保留阴蒂部分包皮的手术方法,能避免术后阴蒂直接受到摩擦,可保留术后阴蒂感觉及作为性器官的功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69.
摘要目的明确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病人是否在脑大体结构、微细结构或脑灌注方面存在能解释该病症状的差别。材料与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15例CFS病人,这些 相似文献
70.
前交叉韧带解剖双束重建中股骨隧道建立路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前瞻性研究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采用经胫骨隧道与经前内人路定位建立股骨隧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在连续30例ACL患者的解剖双束重建术中,首先分别以45°、55°角钻取胫骨隧道,关节内出口分别在ACL胫骨解剖附丽区印记的前内和后外,保留1~2mm间隔骨桥;关节外入口分别位于胫骨结节内侧和内侧副韧带前缘的前方,间隔以两枚Washer不重叠为准,分别用于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的移植重建。然后分别经两胫骨隧道,将两根球头空心钻的钻杆自胫骨隧道插入关节内,观察两钻头杆能否到达理想的股骨隧道,录像记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本组30例患者中,经胫骨前内侧束隧道插入的钻头杆,在股骨侧的指向全部偏高、偏前,无一例能完全或部分到达股骨侧前内侧或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胫骨后外侧束隧道的钻头杆,经屈或伸膝调整角度后,5例(16.7%)可完全到达、8例(26.7%)可部分到达股骨的前内侧束隧道口;有2例(6.7%)可完全到达、6例(20.0%)部分到达股骨的后外侧束隧道口。而经前内入路屈膝120°后,28例(93.3%)定位可达到理想位置。结论在ACL解剖双束移植重建中,经胫骨隧道定位钻取股骨隧道的方法不可靠、准确性差、变异较大、可重复性差;而经前内入路方法可调节性强、准确性好、股骨隧道短、不受胫骨隧道方向、角度和直径的影响、简便易行、重复性好;但应注意要在较大的屈膝角度下定位钻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