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16篇 |
免费 | 364篇 |
国内免费 | 13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0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351篇 |
口腔科学 | 864篇 |
临床医学 | 427篇 |
内科学 | 303篇 |
皮肤病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160篇 |
特种医学 | 3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343篇 |
综合类 | 1064篇 |
预防医学 | 241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234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175篇 |
肿瘤学 | 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98篇 |
2022年 | 271篇 |
2021年 | 353篇 |
2020年 | 223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18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08篇 |
2010年 | 170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183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14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96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46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2.
目的回顾性分析锥形束CT(CBCT)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诊断及定位中的价值。方法以经CBCT确诊为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146例患者的195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分析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空间位置、生长方向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结果146例患者年龄5~39岁,男女比例为2.95∶1, 其中102例(69.9%)为单颗多生牙。195
颗多生牙的长度平均为(11.97±2.40)mm,其中,126颗(64.6%)位于中线区,131颗(67.2%)为圆锥形,51颗(26.2%)牙根弯曲,98颗(50.3%)牙冠生长方向倒置,133颗(68.2%)与邻近恒牙或恒牙胚有接触,恒牙牙列常伴有各种异常。结论多生牙空间位置变异大,可引起恒牙列病变。CBCT检查能精确直观地显示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多生牙的诊断及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定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39例患者47颗埋伏牙进行CBCT扫描,确定埋伏牙具体位置并获得其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任意曲面断层图像和任意平面图像,并以此为指导,采用微创手术拔除42颗,开窗牵引5颗。结果 CBCT可以从各角度清晰完整地显示颌骨内埋伏牙大小、形态、数目、冠根方向、三维空间分布以及与邻牙、上颌窦、鼻底、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术中发现埋伏牙的位置关系与术前影像学表现一致。术后伤口肿痛反应较轻,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 CBCT在颌骨内埋伏牙的定位中能提供三维清晰直观影像,定位埋伏牙的准确位置,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测不翻瓣牙种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共对33例局部牙列缺损病人行不翻瓣种植.男性21例,女性12例.术前使用锥束CT扫描,将扫描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做术前模型分析,以此为指导进行不翻瓣方式植入种植体49枚.术后2-3个月进行上部修复.结果:33例49枚种植体修复后成功率为100%.结论:在严格地掌握病例纳入标准,运用锥束CT三维数据进行谨慎地分析和设计治疗计划,通过仔细手术操作,不翻瓣种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测量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患者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为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颌正畸联合门诊求治的成人连续病例中,选取诊断为骨性I类错畸形的患者6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66例(以下分别简称为I类组及Ⅲ类组),进一步按照垂直骨面型将两组患者分类。选取左侧下中切牙进行测量,以I类组为对照组,运用CBCT比较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下前牙区的牙槽骨厚度。使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组患者前牙区唇侧(P<0.05)、舌侧(P<0.01)及总的牙槽骨厚度(P<0.01)均较I类组狭窄。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高角Ⅲ类组患者较均角及低角狭窄(P<0.01);舌侧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P<0.01),均角>高角(P<0.05);总的牙槽骨厚度低角>均角>高角(P<0.01)。不同垂直骨面型的Ⅲ类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P<0.01)。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较I类狭窄,且低角骨面型>均角骨面型>高角骨面型;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骨性Ⅲ类错前牙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较舌侧狭窄。提示骨性Ⅲ类错治疗前,有必要对其下前牙区牙槽骨厚度进行评估,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掩饰性治疗骨性Ⅲ类错牙移动中,医源性牙根及牙周组织损害发生的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建立正常牙合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前束在下颌处于不同功能位置时超声形态正常值,比较其差异,为评价正畸患者浅层嚼肌、颞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分别处于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浅层嚼肌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对其不同功能位置的各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颞肌前束的厚度与最大前伸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处于最大紧咬位时浅层嚼肌的各项超声形态指标及颞肌前束厚度与最大前伸位及姿势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处于不同功能位浅层嚼肌、颞肌前束超声形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7.
先天性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畸形,现在临床上手术方法比较成熟,但是绝大部分报道中对于硬腭黏膜前缘的出切牙管的鼻腭神经血管束的处理上面鲜有具体提及。现就我科在腭成形术中解剖游离鼻腭神经血管束的手术方法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初步探讨自行研制的新型引导组织再生膜材料(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应用于动物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能力。方法通过模拟牙周炎骨缺损形态在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颊侧制作3个大小为5mm×5mm的急性二壁骨袋的骨缺损模型,深达牙面。采用自体对照方法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骨缺损区随机分为3组:胶原膜组、聚四氟乙烯(e-PTFE)膜组、空白对照组,共5只Beagle犬、14个实验部位。术后2、4、8、12周将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扫描并重建、扫描电镜Ca、P元素微区定量测定。结果该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骨引导和暴露后抗感染能力。术后12周,仿生型改性胶原膜组的新生骨高度、体积与e-PTFE膜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引导的新生骨钙磷比值(Ca/P值)高于空白组及e-PTFE膜组。结论动物实验显示,该新型仿生型改性胶原膜具有良好的提高牙周骨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