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2篇 |
免费 | 153篇 |
国内免费 | 5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13篇 |
妇产科学 | 6篇 |
基础医学 | 114篇 |
口腔科学 | 18篇 |
临床医学 | 161篇 |
内科学 | 19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162篇 |
外科学 | 51篇 |
综合类 | 388篇 |
预防医学 | 285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19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61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79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90篇 |
2014年 | 102篇 |
2013年 | 77篇 |
2012年 | 88篇 |
2011年 | 94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93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34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评估分析高血压左室肥厚心电综合电压诊断价值,为诊断以及治疗高血压病症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取该院于2012年7月—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高血压左室肥厚(LVH)患者,分别于3个心动周期对心脏质量指数以及心电电压各参数进行测量,取平均值,评价心电综合电压诊断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病症的诊断价值。结果从上述显示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导联的ECG电压在对高血压左室肥厚进行诊断时,其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各有不同,在特定可接受的特异度下,ECG各电压指标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其敏感度为R1+SⅢ20.8%、RV5+SVⅠ36.1%、RavⅠ+SV3 61.62.1%。结论根据心电图的诊断标准,对高血压左室肥厚进行诊断,其敏感度为61.2%,准确度为81.7%,特异度为96.1%,综合电压中的Cornell电压诊断其准确度、特异度以及敏感度最高,是高血压病症预后以及诊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MSCT管电压对图像后处理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已做下颌骨骨折内固定术后1个月的兔子1只,采用GELightspeedVCT以120kV、100kV、80kV的管电压分别进行轴向扫描,并以120kV的管电压、0.516∶1螺距比进行螺旋扫描,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图像传至AW4.3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辐射剂量在机器记录的信息中获得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等信息,并对辐射剂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图像质量由三名副主任技师对原始图像、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进行颅脑组织结构及骨折线清晰度、伪影大小等方面的评价。结果随管电压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也降低,轴向扫描的CTDIvol及DLP都较螺旋扫描更低;轴向扫描原始图像颅脑组织清晰度也降低,均无明显伪影,MPR图像也没有明显伪影,VR图像清晰度略有降低;管电压相同的螺旋扫描仍有伪影,VR图像清晰度较轴向扫描低,但对骨折线的观察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MSCT图像后处理质量和辐射剂量随管电压降低而降低,轴向扫描辐射剂量较螺旋扫描更低,而图像后处理质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结合等渗低浓度、低剂量对比剂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价值。方法将76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n=38)采用低管电压(80 kVp)、等渗低浓度及低剂量对比剂(270 mgI/ml,30ml),对照组(n=38)采用常规参数扫描(100kVp,370mgI/ml,60ml),测量并记录两组肺动脉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主观等级评分,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肺动脉平均CT值、SNR、C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367、-7.967、-6.897,P值均<0.01);试验组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两组的CTDIVOL及DLP均具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6.394、37.676,P值均<0.01);两组图像等级评分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5,P=0.552)。结论低管电压结合等渗低浓度对比剂CTPA技术能获取良好的图像质量,并且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并减少对比剂用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应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时不同体位下稳定期COPD患者和正常人膈肌功能的变化。方法:9名健康志愿者和12例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上随机使用4种不同体位(仰卧位、悬空俯卧位、托平俯卧位、同步悬空俯卧位),每种体位观察10 min,观察受试者的心率、呼吸频率、SaO2、PaCO2,记录潮气量、肺泡通气量(VA)、无效腔气量/潮气量(VD/VT)、最大吸气流量(PIF)、最大呼气流量(PEF)等呼吸动力学指标,以及跨膈肌压及膈肌肌电压等膈肌功能指标。结果:在同步悬空俯卧位时健康志愿者和稳定期COPD患者的呼吸频率分别是(15±4)次/分和(15±3)次/分,是4种体位中最慢的;潮气量分别是(585±151)ml和(616±121)ml,是4种体位中是最大的,与其他体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膈肌压分别是(14.6±2.6)cm H2O和(8.6±2.6)cm H2O(1 cmH2O=0.098 kPa),是4种体位中最小的;膈肌肌电压分别是(12.2±10.1)μV和(76.4±38.9)μV,是4种体位中最高的。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悬空俯卧位时VA高于生理仰卧位(P〉0.05),VD/VT、PIF及PEF略低于生理仰卧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志愿者或稳定期COPD患者在同步变压人工呼吸装置上应用同步悬空俯卧位,可以降低呼吸频率,减少生理无效腔,在不增加呼吸做功的基础上,以最低的跨膈压改善膈肌的运动能力,使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5.
心表超声引导经胸微创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成功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4岁。3年前发现心脏杂音,2005年12月12日为行治疗来我院。体格检查: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粗糙双期连续性杂音,P2轻度亢进。心电图:左室高电压。X-线:肺血增多,肺动脉段轻凸。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梯形式升降电压法在体外冲击波碎石中的碎石效果。方法对4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在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时运用梯形式升降电压三步法进行碎石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显效率为72.3%,总有效率为87.2%。结论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中应用梯形式升降电压法碎石效果显著,可促进结石排出。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siRNA沉默VDAC1基因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针对人VDAC1基因设计并合成siRNA,并将VDAC1-siRNA转染MCF-7细胞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MCF-7细胞中VDAC1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MCF-7细胞的周期分布,同时Western印迹法检测周期蛋白D1的表达.[结果]MCF-7细胞转染VDAC1-siRNA后能够有效抑制VDAC1的表达,显著抑制其增殖水平,促使MCF-7细胞发生G1期阻滞,同时下调Cyclin D1蛋白表达.[结论]VDAC1沉默能够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促使细胞发生G1期阻滞.VDAC1可作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8.
为了使EMI滤波器能够实现有效的插入损耗,需要考虑噪声源阻抗的频谱特性。电压插入损耗法是最简单的测试噪声源阻抗的方法。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电压插入损耗法在实现过程中采用的假设条件,部分假设在数学上并不严格成立,相应的简化近似计算可能导致较大误差;甚至有些计算结果会与假设条件矛盾,进而导致计算结果无效。在不改变传统插入损耗法的测试方案的前提下,对噪声源阻抗的计算方法进行修正,推导了源阻抗幅值的精确解析表达式,进而确定源阻抗幅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析计算结果经过数学验证成立。在此基础上,以电动汽车用DC-DC变换器为测试对象,实现了源阻抗幅值的测试和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该测试和设计实例的分析可以发现,改进的电压插入损耗法可以获得更精确的噪声源阻抗,避免滤波器的过设计,便于滤波元件的设计和选型,并为滤波器体积、重量等的优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正常大鼠麻醉状态下S1脊髓节段不同电压及频率硬膜外脊髓电刺激(ESCES)所诱发的脊髓反射,探讨ESCES诱发脊髓反射的发生机制及来源。 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prague Dawley大鼠10只,麻醉后手术将电极植入S1脊髓节段,予以波宽200 μs、电压强度分别为400,600,1200 mV的单脉冲ESCES; 1200 mV时,频率分别为50,60,80,100 Hz 的ESCES。以同心圆针电极记录大鼠后肢半腱肌肌腹的肌电信号,观察所诱导脊髓反射的特点。 结果能引起大鼠半腱肌反应的阈值为300 mV。3种电压强度的ESCES能诱导出2种潜伏期成分的脊髓反射,较低的400,6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长潜伏期成分,潜伏期分别为(5.27±0.36) ms和(5.19±0.67)ms;较高的1200 mV电压强度可诱发出短潜伏期成分,潜伏期为(2.57±0.23)ms。4种较高频刺激均可诱发出脊髓反射,但刺激后期都出现了脊髓反射脱落后不规律出现,部分大鼠出现了较高频刺激后期脊髓反射完全消失。50 Hz频率的ESCES所诱发脊髓反射的潜伏期和波宽分别为(4.46±1.07)ms和(7.33±1.00)ms,与另外3种频率所诱发脊髓反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不同电压的ESCES可诱导出不同来源的脊髓反射。长潜伏期成分可能是兴奋脊髓背根传入神经后引起的单突触反射;短潜伏期成分可能是直接兴奋脊髓内的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纤维后向下传导引起的肌肉兴奋电反应。4种较高频ESCES所诱发的不规律出现的脊髓反射,可能是一种单突触反射。较高频刺激时脊髓反射的不规律出现可能与较高频刺激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