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71篇
  免费   1501篇
  国内免费   689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258篇
妇产科学   185篇
基础医学   2144篇
口腔科学   191篇
临床医学   1995篇
内科学   2533篇
皮肤病学   189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3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8篇
外科学   485篇
综合类   5517篇
预防医学   8244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4737篇
  17篇
中国医学   389篇
肿瘤学   845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64篇
  2022年   583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86篇
  2016年   386篇
  2015年   462篇
  2014年   840篇
  2013年   889篇
  2012年   1163篇
  2011年   1258篇
  2010年   1384篇
  2009年   1460篇
  2008年   1691篇
  2007年   1639篇
  2006年   1758篇
  2005年   1691篇
  2004年   1647篇
  2003年   1549篇
  2002年   1322篇
  2001年   1185篇
  2000年   846篇
  1999年   665篇
  1998年   531篇
  1997年   547篇
  1996年   489篇
  1995年   386篇
  1994年   309篇
  1993年   293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6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探讨56℃30 min热灭活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从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中各取20份A型血、B型血和O型血标本,使用试管法和微柱凝集法鉴定未进行热灭活时和56℃30 min热灭活后的ABO、RhD血型,并计算凝集强度积分。取3份A型、3份B型献血者标本和1份含IgM型抗-M的患者标本,分别检测其IgM型抗-B、抗-A和抗-M在未进行热灭活时和56℃30 min热灭活后的效价变化。取3份O型献血者标本和1份含IgG型抗-E的患者标本,分别检测其IgG型抗-A、抗-B、抗-E在未进行热灭活时和56℃30 min热灭活后的效价变化。结果56℃30 min热灭活后,试管法ABO、RhD血型鉴定凝集强度积分与未进行热灭活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6℃30 min热灭活后,微柱凝集法ABO、RhD血型鉴定凝集强度积分与未进行热灭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30 min热灭活与未进行热灭活的IgM型抗-A、抗-B、抗-M效价和IgG型抗-A、抗-B效价检测结果完全相同;56℃30 min热灭活后IgG型抗-E效价的检测结果在允许范围之内。结论56℃30 min热灭活SARS-CoV-2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常规应用于实验室标本检测前处理。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自发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感染引发的肺炎(COVID-19)疫情在多国发生,SARS-CoV-2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COVID-19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尚未有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科学认识SARS-CoV-2和尽快研制针对该病毒的有效疫苗成为近期的研究热点,部分疫苗已进入Ⅲ临床试验阶段。本文主要从SARS-CoV-2的病原学特性、感染机制及其疫苗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为其后续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现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已经超过80岁,然而19世纪以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仅有30~40岁,传染性疾病是当时占据首位的死亡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寿命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得益于疫苗和药物的诞生,而在发现和发明这些具有里程碑式的“灵丹妙药”背后,是一场科学的革命。本文对从巴斯德革命性科学“微小生命体理论”的提出,到“细菌致病理论”的建立,到由此诞生的N个控制传染病的“灵丹妙药”发现和发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文献梳理和阐述。旨在让读者在“身临其境”的COVID-19传染病大流行期间,能够重温一下在抗击“瘟疫”的历史长河中诞生的革命性的科学和伟大的科学家,并致敬各行各业为抗击疫情而努力的人们。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56℃加热30 min灭活血液标本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药物监测的影响。方法:血清样品用乙腈蛋白沉淀法前处理,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去甲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血清药物浓度,考察血液标本灭活前后基质效应、血清质控样品灭活后药物稳定性和临床血液标本灭活后对血清药物浓度的影响。结果:6个化合物灭活前后内标归一化基质效应无明显差别,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去甲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在该灭活条件下可保持稳定,血液标本灭活后浓度无明显改变,舍曲林灭活后出现降解,而血液标本由于加热后溶血导致细胞内舍曲林扩散至血清中,其灭活后血清浓度反而增加。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去甲氟西汀和帕罗西汀的血液标本可用56℃加热30 min灭活处理,而舍曲林在该灭活条件下检测结果不准确。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建立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技术并应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方法建立指示病毒库以及S/D处理法、低pH孵放法、干热法、巴氏消毒法、纳米膜过滤法等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技术,采用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Spearman和Karber法计算病毒滴度,病毒滴度降低量( LRV)≥4判为有效,对企业的血液制品样品进行病毒灭活/去除验证。结果 S/D处理法和低pH孵放法可有效灭活有包膜指示病毒,干热法和巴氏消毒法可有效灭活有、无包膜指示病毒,纳米膜过滤法可在一定过滤量范围内去除PPV指示病毒。结论所建立的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去除技术可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以提高血液制品的病毒安全性。  相似文献   
998.
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毒样颗粒(VLP)具有与真实病毒粒子大小相似的结构,能引起免疫应答但不具有感染性。口蹄疫病毒是无囊膜的RNA病毒,其结构蛋白可组装成VLP,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本文对口蹄疫病毒VLP的免疫机制、表达系统及应用、口蹄疫病毒VLP作为抗原在诊断和疫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9.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由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人体肝、肺等脏器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手术及药物治疗都因其局限性而受到限制,有保护作用的疫苗将成为控制该病流行的有效工具.目前最为成功的棘球蚴病疫苗为Eg95疫苗,作者综述了细粒棘球绦虫Eg95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省乙型脑炎流行与防治现状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云南省乙型脑炎流行变化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2~2005年云南省乙脑疫情资料,采用乙型脑炎病例个案凋查表进行现场既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应用诱蚊灯和吸蚊管人工捕蚊方法进行现场传播媒介调查,同时进行防治现状调查。结果2002~2004年全省报告乙脑病例1272例,发病率在1‰~1.84‰的县市有8个,每年平均有69个县(市)有病例报告,多集中在6~9月发病。2005年全省报告乙脑病例426例,比2004年397例上升12.40%;死亡22例,上升69.23%,病死率5.16%,上升50.44%。全省16个州(市)中有15个州(市)有乙脑病例报告。既往流行病学个案调查6个县(市)17例,其中儿童发病12例(占70.59%),治疗后有严重后遗症4例(致残率23.53%),死亡4例(病死率23.53%);媒介调查12个县(市),乙脑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为当地的主要优势蚊种(58.10%);防治现状调查了15个州(市)26个县,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疫点灭蚊喷洒、乙脑疫苗接种。其中疫苗预防接种调查8个州(市)26个县,年接种率在0.10%~9.58%之间。结论1)云南省乙型脑炎发病多、分布较广,儿童发病、致残、病死率较高;2)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在云南省广泛分布;3)人群乙脑疫苗预防接种率较低,特别是农村儿童接种覆盖率非常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