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施雯慧  成诗明  陈伟 《疾病监测》2012,27(3):242-247
结核潜伏性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是宿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尚未发病,无活动性结核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或细菌学证据的一种特殊状态。潜伏性感染者如不进行治疗,约有5%~10%会发展成活动性结核。早期识别和治疗结核潜伏感染者,是结核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诊断潜伏感染的结核菌素试验(TST)和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方法、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使用方面的选择,为开展现场调查和有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2.
EBV编码的潜伏性膜蛋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利富 《癌症》2002,21(5):559-566
EBV编码的潜伏性膜蛋白(latent membrane protein,LMP)是近年来研究病毒在人类致癌作用中很受关注的信号传递蛋白。其中的LMP1由于能在鼻咽癌癌前病变的患者中检出,并能在体外使正常人上皮细胞转化成恶性变而受人关注。这种非受体蛋白能利用细胞内多种信号传递系统,调节和控制细胞的增生和凋亡,从而在癌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LMP1参与多样功能,但它的主导功能及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文对LMP1和LMP2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53.
孙照平  刘辉  刘荣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5):2894-2896
目的 评价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微卡)预防性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的效果.方法 对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PPD筛检和X线透视检查,确定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化学治疗组和微卡治疗组,每组中选择660例,经伦理委员会同意,追踪观察4年各组潜伏性结核感染人群结核病发病情况.结果 空白对照组结核病发病率3.48% (23/660);化学治疗组结核病发病率为0.61% (4/660);微卡治疗组结核病发病率0.30%(2/660).微卡治疗组与化学治疗组结核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P> 0.05),但微卡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x2=16.30,P< 0.05)和化学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x2=12.25,P> 0.05)结核病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化学治疗组保护率为82.6% (19/23);微卡治疗组保护率为91.3% (21/23),微卡治疗组完成治疗率(93.48%)明显高于化学治疗组(5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10.12,P<0.05).结论 微卡对潜伏性结核感染者有预防性治疗作用,降低潜伏性结核感染者的发病,其效果与化学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化学治疗.  相似文献   
54.
目的 利用模型假设对结核密切接触者分别实施:结核菌素试验(TST试验)或T.SPOT试验单用(即单用)和TST阳性者追加使用T.SPOT试验策略(即联用),分析不同筛查策略的成本效果,为我国推广利用T.SPOT试验筛查潜伏性结核提供经济学依据.方法 假设1 000名结核密切接触者分别接受上述3种筛查策略.使用TreeAge Pro 2004软件构建决策树模型并设定模型假设条件.模型时间假设为1年.选取预防1例活动性结核所需的增量成本为结局指标并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收集官方数据和已发表文献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确定率值参数.成本数据来源首选各省官方数据,其余数据联系医院获取.结果 ①T.SPOT试验总成本最高(212 213.81元/千人),TST试验次之,TST与T.SPOT联用总成本成本最低;②预防1例活动性结核需要筛查的潜伏性结核患者人数,TST试验最多,达25.67例;TST与S.SPOT联用最少,仅8.31例.③预防1例活动性结核,TST与T.SPOT联用所致的增量成本最小,为3 063.50元,T.SPOT试验次之,TST试验最高;④在其他参数不变情况下,患病率达到60%或TST试验灵敏度或特异度分别达到70%以上时,TST单用成本效果优于T.SPOT单用.结论 T.SPOT单用可提高预防活动性结核的例数,T-SPOT与TST联用较二者成本效果更好.患病率、TST试验效果指标会影响成本效果,但联用成本效果始终最高.  相似文献   
55.
EB病毒相关胃癌组织中病毒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Y  Luo B  Zhao P  Huang BH 《癌症》2004,23(7):782-787
背景与目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在鼻咽癌及淋巴瘤等组织中EBV的存在形式和表达已有报道,研究表明不同肿瘤组织中EBV的存在形式和表达不同,在胃癌组织中EBV某些基因尤其是裂解性基因的表达情况报道较少。为明确胃癌组织中EBV潜伏性基因和裂解性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从mRNA水平检测胃癌组织中EBV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相关基因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探讨EBV编码基因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outhern杂交检测185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特异性EBVDNA片段,进一步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PCR阳性标本EBV编码小RNA1(EBERl)的表达,癌细胞EBERl阳性者确定为EBV相关胃癌(EBV—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EBVaGC)。采用RT-PCR和Southern杂交技术检测EBVaGCs组织中EBV核抗原(EBNAs)基因转录启动子(Qp、Cp和Wp)、潜伏性基因(EBNA1、EBNA2基因,潜伏膜蛋白LMP1、LMP2A和LMP2B基因)和裂解性基因(即刻早期基因BZLF1和BRLF1,早期基因BARF1和BHRF1,晚期基因BcLF1和BLLF1)的表达。结果:185例胃癌标本EBV阳性率为7.03%(13/185),癌旁组织均为阴性。13例EBVaGCs组织中均检测到启动子Qp mRNA,而Wp和Cp mRNA则为阴性。潜伏性基因中EBNA1 mRNA均阳性(13/13),而EBNA2、LMP1和LMP2B均未见表达,5例标本(5/13)检测到LMP2A mRNA。裂解性基因中BcLF1有7例(7/13)表达阳性,2例(2/13)BHRF1表达阳性,6例标本(6/13)检测到BZLF1 mRNA,BARF1亦有6例(6/13)表达阳性,而BRLF1和BLLF1mRNA均为阴性。结论:EBVaGC中EBV潜伏类型为Ⅰ型或介于Ⅰ和Ⅱ型之间的独特类型;EBVaGC组织中部分裂解性基因表达阳性,部分胃癌存在BARF1和BHRF1表达,其在胃癌中所起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6.
57.
58.
近年来,国内外已公认肝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肝病的最佳选择。若肝移植患者合并结核感染,则术后患者活动性结核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都将显著升高。终末期肝病及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合并结核感染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细胞免疫学检测方法敏感性下降、抗结核药物与免疫抑制剂间的相互作用等原因,使得这类患者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术前进行预防性治疗,降低抗结核药物与免疫抑制剂间的相互影响,将有助于优化诊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9.
目的 确定结核菌素试验的临界值来降低其诊断结核病潜伏性感染的假阳性。方法 测量受试者的FPG值,同时对受试者做结核菌素试验和QuantiFERON-TB(QFT)Gold In-Tube检测。以QFT为金标准,确定结核菌素试验(TST)试验的临界值。结果 共有5 405名参与者,其中1 104名(20.4%)QFT阳性。在5 405例患者中,PPD硬结直径为10.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为0.731,特异度为0.727。将受试者分为正常人、有糖尿病史患者、新确诊糖尿病患者,硬结直径分别在11.25 mm、10.25 mm和11.25 mm时诊断价值最高,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01、0.837、0.824和0.805、0.821、0.778。结论 本研究证实,以10~12 mm作为结核病潜伏性感染诊断的临界值可以大大提高结核菌素试验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