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0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6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181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1080篇
内科学   72篇
皮肤病学   207篇
神经病学   66篇
特种医学   374篇
外科学   177篇
综合类   782篇
预防医学   94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47篇
  1篇
中国医学   197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19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566篇
  2009年   1189篇
  2008年   14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了解汶川地震2年后重灾区地震伤残人员的生存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灾后地震伤残人员的康复和提高其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于汶川地震2年后对重灾区172例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结果]172例地震伤残人员2 年后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低于四川省普通居民生存质量;躯体功能和总体健康得分高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而地震2年后心理健康中除社会功能(SF)外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地震后1年的得分(P〈0.05),对可能影响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就业状况和伤残并发症对生存质量有影响.男性、继续工作、无伤残并发症的伤残人员生存质量分别高于女性、休闲在家、有伤残并发症的伤残人员.对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地震伤残人员生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为:伤残并发症、人均月收入、家庭结构变化;影响地震伤残人员心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的因素依次为:伤残并发症和性别.[结论]地震2年后地震伤残人员生存质量低于一般人群,提示在后期的干预中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伤残人员的康复,提高伤残人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2.
目的对2013年甘肃省岷县、漳县地震重症伤员的受伤部位及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在地震发生7天内送往兰州市各大医院的岷县、漳县60例地震重症伤员的临床资料,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地震伤员中,20例为单部位损伤,40例为多部位损伤,受伤部位共计120处。四肢伤41例,共53个部位骨折,其中上肢11例(12个部位),下肢34例(41个部位)。头颅伤14例,共16个部位。脊柱伤13例,共累及14个椎体,20个部位,其中10例伴有脑和脊髓损伤。胸部伤17例,伴有肋骨骨折6例,骨折27处。另外,7例伤员伴有内脏损伤,累及腹部4个部位。结论此次地震伤以全身多部位、多器官损伤为多,其中以四肢骨折多见,腹部损伤少见。影像检查有助于地震伤员的筛查及分类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震后1~14天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与绩效,验证和完善汶川经验,为全球类似地震应急医学救援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震后14天内官方信息通报、公开文件资料、新闻发布、网站信息等数据,并检索国内外地震医学救援相关文献,系统回顾、描述性分析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时效和绩效。结果基于汶川经验,芦山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的特点为:①科学评估灾情与伤情,合理调度人力、资金与物资,以省内区域力量救援为主;②“四集中”治疗危重伤员,创造了震后14天集中治疗0死亡的新记录;③检验、丰富和完善汶川、玉树与彝良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经验,为全球地震医学救援提供循证决策的一手证据。  相似文献   
74.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山沟发生7.0级地震。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立即派遣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本文为一名普通的医疗救援队成员在灾区救援工作中所记的日记,反映了地震现场救援的危险与困难,以及救援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75.
正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涉及四川、甘肃等10个省、市、区,约7万人死亡、37万人受伤、1万7 923人失踪[1]。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地震,造成玉树县、称多县部分地区共12个乡镇受灾,重灾区面积约4 000 km2,极重灾区约900km2[2]。  相似文献   
76.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人员火速赶往灾区,但高原低氧环境严重影响救灾人员身体健康。为有效防治高原病,我校组建"高原病防治专家组",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通过对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确定了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方案,采取门诊、收治、巡诊、体检、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急性高原病的救治和预防工作,为及时控制急性高原病,尤其是急性重症高原病的发病率做出了贡献。本文总结了此次玉树地震医学救援中高原病防治的成功经验,并对高原病的防治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提高我国高原自然灾害医学救援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7.
汶川特大地震颅脑创伤临床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汶川特大地震中颅脑外伤的临床类型及特点、救治经验.方法 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2例伤员资料、流行病学、致伤原因、分类、伤情、救助时间、合并症、并发症、治疗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 男102例,女80例,建筑物砸伤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其次为挤压伤;按GCS评分:轻型129例,占70.9%;中型32例,占17.6%.,重型21例,占11.5%.伤口开放占68.7%;合并叫肢及脊柱骨折占16.5%,伤口感染18例占7.4%,急性肾功衰竭3例(1.2%).手术治疗者40例.出院或转科时GOS评估:5分121例(66.5%),4分38例(20.8%),3分或以下23例(9.7%),死亡5例,死亡率3.3%.结论 重伤伤员院前抢救率低,院内以轻、中型颅脑创伤为主,合并症多,伤口感染率高;多学科联合早期、有序规范救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目的:着重从影像学的角度探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中胸部压砸伤伤员胸部损伤的影像学特征与高海拔地震的关系,以及对临床急救手术的意义。方法:对地震发生后4月14日—4月23日陆续送至青海省人民医院治疗,因地震致有胸部损伤史的130名伤员行胸部X线及CT检查,对其中阳性的63名伤员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名伤员中,63名检查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48.5%,37例(28.5%)为多系统多发伤,33例(25.4%)为多种类型胸部伤同时存在,其中胸廓骨折54例(85.7%),胸膜损伤56例(88.9%),肺损伤54例(85.7%),肺内合并症37例(58.7%),肺外合并症35例(55.6%)。结论:青海玉树地震患者胸部损伤范围广,合并症多,临床症状重,与震区建筑、地理环境以及高海拔独特的气候关系密切,掌握影像学特征对临床急救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伤员损伤类型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红十字医院收治的238例玉树特大地震伤员影像学资料,X线平片213例,CT检查129例,MRI检查42例,DSA 4例.结果 238例伤员中,影像检查阳性176例、占73.9%(176/238),其中颅脑损伤9例(4%),颌面部损伤16例(6.7%),颈部损伤1例(0.4%),胸部 损伤44例(18.5%),腹部损 伤8例(3.4%),脊柱损伤32例(13.4%),骨盆损伤38例(16.0%),上肢损伤22例(9.2%),下肢损伤51例(21.4%),骨折合并股动脉血栓形成2例;所有伤员中多部位损伤者47例(19.7%),骨折及关节脱位共174例(73.1%),内脏伤共48例(20.2%),脑和脊髓伤共16例(6.7%).结论 地震可造成全身多部位损伤,影像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状况,为救援人员心理应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17 132名救援人员进行心理应激相关量表调查。结果 1汶川地震救援人员PTSD的发生率高于常模,震后2年救援人员PTSD发病率下降;2救援人员震后PTSD早期症状突出表现为再体验,后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回避或麻木和警觉性增高的症状。结论 PTSD影响救援人员心理健康,需及时进行有效的团体和个体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