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5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4篇 |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7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综合类 | 57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38篇 |
中国医学 | 5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41.
目的:研究大剂量水杨酸钠耳毒性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大剂量水杨酸钠注射对大鼠耳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联用TRIzol和RNA纯化柱分别从13周正常大鼠和水杨酸钠注射后的大鼠耳蜗内容物提取总RNA,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再将cDNA体外转录为cRNA,在此过程中同时进行生物素标记,将cRNA片段化后作为探针与质量检测芯片杂交,确定无问题后再与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扫描,用Affymetrix Microarray Suite software 5.0分析处理扫描结果,获得两种情况下耳蜗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达上调2倍以上的基因和EST有42个,下调2倍以上的有49个。结论:水杨酸钠影响各种离子通道和突触蛋白基因,可能有助于解释水杨酸钠所致的耳聋和耳鸣作用机制,而其他变化基因亦有助于解释水杨酸钠广泛的药理作用。 相似文献
42.
伪麻黄碱水杨酸盐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B两种方法对伪麻黄碱水杨酸盐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用正交设计筛选工艺条件,用红外光谱跟踪合成产物。结果表明,合成方法B比合成方法A好。B法具有收率高(88.1%)、操作简便、无需有机溶剂=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一条理想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44.
目的 通过研究NLRP3炎症小体在大鼠耳蜗中的激活,探讨水杨酸钠诱导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损伤的关键分子机制.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人工外淋巴液(artifieial perilymph fluid,APL)组(左耳圆窗注入APL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水杨酸钠(sodi...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预混水杨酸钠(NASAL)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生存率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9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ASAL对照组、2组PQ组和2组PQ+NaSAL预混组。正常对照组(n=6)采用生理盐水(NS)腹腔注射;NASAL对照组(n=6)予腹腔NASAL(300mg/kg);2组PQ组用PQE25mg/kg(n=11)或35mg/kg(n=12)]腹腔注射一次性染毒;2组预混组(n=12):分别一次性给予PQ(25mg/kg)和NASAL(200mg/kg)预混溶液,以及PQ(35mg/kg)和NASAL(300mg/kg)预混溶液。观察各组28d生存率及肺病理学改变。结果PQ25mg/kg组与PQ35mg/kg组生存率分别为36%和50%,2组预混组的生存率分别为33%和50%,PQ组与预混组各组问28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研究显示PO组急性期肺病变主要为弥漫性肺泡炎性损伤,表现为肺泡及肺泡间隔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出血、渗出,后期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沉积。预混组的病理学改变与PQ组相比无明显改善。结论从28d生存率和病理学角度观察,预混NASAL对急性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无保护作用。PQ和NASAL混合后对PQ的毒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通过建立跳台反射法耳鸣动物行为学模型,探讨水杨酸致大鼠耳鸣的主要产生部位。方法 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两组动物分别建立跳台反射行为学模型后,实验组经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完成耳鸣动物造模,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的实验组动物行双侧听神经切断术后,再次腹腔注射水杨酸钠,通过动物跳台反射行为测试再次判断实验组动物是否仍有耳鸣产生;对照组动物不行双侧听神经切断术,其余实验步骤同实验组;比较两组动物平均每10次刺激间隔期出现假阳性反应的次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双侧听神经切断、注射水杨酸钠2小时后,在无声音刺激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出现跳台动作频数明显减少,平均每10次刺激间隔期出现的假阳性反应为1.59±0.12次,与对照组(2.69±0.78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听神经切断术后水杨酸钠注射不能使大鼠产生耳鸣,说明听觉外周是水杨酸导致大鼠产生耳鸣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48.
水杨酸盐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药物,但其对听觉系统的副作用如可导致耳鸣、可逆性的30~40dB的听力下降等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已发现,水杨酸钠的耳毒性机制与谷氨酸受体N-甲基-D-天冬氨酸(N-metlyl-d-aspartate,NMDA)介导的兴奋毒性有关,并且能通过内源性Src激酶家族调节。本文就水杨酸钠的耳蜗兴奋毒性及其与Src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检测耳鸣大鼠听觉脑干中Arc/arg3.1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耳鸣发生的中枢源性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Ⅰ组与Ⅳ组为水杨酸钠组,其中Ⅳ组大鼠在耳鸣模型建立成功后,继续每天同一时间腹腔注射相同剂量水杨酸钠溶液10d;Ⅱ、Ⅴ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Ⅲ、Ⅵ组为空白对照组。Ⅰ、Ⅱ、Ⅲ组在造模成功后同时断头取标本,而Ⅴ、Ⅵ组与Ⅳ组一起断头取标本。再利用实时荧光(sybgreenⅠ染料法)相对定量PCR检测Arc/arg3.1mRNA在听觉脑干3个核团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耳鸣大鼠Arc/arg3.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耳蜗核中先下降(P<0.05),而后又轻微回升(P<0.05);在下丘中表达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不再继续上升而维持在一定的较高的表达水平(P<0.01);上橄榄核中ArcmRNA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结论实验中耳鸣大鼠Arc/arg3.1表达水平的改变证实听觉脑干神经元发生了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50.
耳鸣是在无外界声源刺激情况下,人耳主观感受到声音.随着人口老龄化,耳鸣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引起社会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解热镇痛药物,有抗凝作用,临床报道大剂量应用阿司匹林可引起耳鸣,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水杨酸是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也是阿司匹林主要的有效成分.水杨酸听觉毒性是多方面的,对听觉系统不同层面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