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9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253篇
预防医学   58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6篇
  2篇
中国医学   609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2 毫秒
81.
目的分析南充市自发性脑出血(sICH)发病与气温的相关性及滞后关系。 方法收集南充市全市范围内二级以上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sICH患者病例资料及同期气温数据,利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确定最佳温度指标,将其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其与sICH日发病风险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分层分析各温度节点在性别及年龄组别的滞后-剂量反应关系。 结果共收集sICH患者资料13 952例。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揭示sICH日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呈非线性负相关(r=-0.324,P<0.05)。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极低温和低温当天sICH的相对危险度为1.68(1.35~2.08)及1.47(1.24~1.72),危害效应最大,其随着滞后天数增加而减弱,极低温滞后1~2 d,低温持续滞后1~10 d。低龄组(18~60岁)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2 d,高龄组(>60岁)在极低温下滞后10 d,低温下滞后24 d。不同性别组在极低温、低温下滞后效应趋势一致,随滞后天数增加风险下降。 结论低温增加sICH发病风险,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具有滞后效应,老年人对低温反应更加滞后。  相似文献   
82.
肾虚血瘀是老年病的基本病机,益肾活血则是治疗老年疑难病的基本方法。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自拟益肾活血汤治疗老年疑难病,取得较好疗效。其方由熟地黄、黄芪、丹参、何首乌、葛根、怀山药、山茱萸、枸杞子、三七组成。在具体应用时,或配以益气温阳,或潜降平肝,或豁痰开窍,使肾虚得补,瘀血得化。  相似文献   
83.
益气温阳法对老年慢性心衰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益气温阳法对老年慢性心衰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将5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自拟心衰合剂配合西药常规治疗,对照组(27例)用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1天。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8%,两组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径(LVESD)、左室舒张末径(LVEDD)、每搏输血量(SV)、心搏出量(CO)及心脏指数(C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温阳法可改善CHF患者的功能,减轻临床症状,促进心衰患者的体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心衰康复治疗的有效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不同配伍对心梗后心衰大鼠不同时相血清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影响。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大鼠心梗后心衰模型,分为3天给药和5周给药两个亚组,分别使用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中药不同配伍进行干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定量测定干预后大鼠血清ET-I、TNF-α、AngⅡ浓度。结果:在3天给药亚组和5周给药亚组,按假手术组,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益气温阳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组的依次顺序,各组大鼠血清AngⅡ、TNF—α、ET-I浓度均依次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个亚组中,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组和益气温阳组相比,活血利水组大鼠血清AngⅡ、TNF-α、EF-1浓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利水组血清AngⅡ、EI-1、TNF-α浓度均低于空白组,除在3天给药亚组两组TNF-α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梗后心衰,益气温阳活血利水药常用配伍均可以明显降低血清AngⅡ、TNF-α、ET-1水平,在不同时期其效应由强至弱的顺序均为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活血利水药的效益随着心衰的进展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对家兔颈动脉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54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中药防治组和假手术组,以球囊损伤家兔颈动脉的方法复制实验性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各组进一步分为球囊损伤后1W、2W、4W三个时间点,HE染色进行定量组织形态学分析,TUNEL法观察平滑肌细胞的凋亡.结果:中药防治组与模型组相比.在2W、4w时管腔面积明显增大、管腔的狭窄程度、内膜与中膜面积之和显著降低,且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增多.结论: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方能促进实验性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减轻血管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程度,从而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益气温阳护卫汤对哮喘大鼠IFN-γ_mRNA的影响。方法: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益气温阳护卫组、地塞米松组,每组10只。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PCR测定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FN-γ_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哮喘模型组PBMC中IFN-γ_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益气温阳护卫组、地塞米松组PBMC中IFN-γ_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哮喘模型组(P<0.01),且与正常对照组PBMC中IFN-γ_mRNA的表达相当。结论:益气温阳护卫汤可以上调IFN-γ_mRNA的表达,益气温阳护卫汤防治哮喘的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该机制实现。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兰州市日均气温对门诊湿疹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兰州地区两所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湿疹患者的资料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在控制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的基础上,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通过quasi-Poisson连接函数进行拟合,并根据季节、性别和年龄分层后分析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结果 日均气温与湿疹门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大致呈“W”型.按照季节、性别、年龄分层后,日均气温改变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主要以秋、冬季为重,夏季次之,春季最弱.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作用、累积作用及持续作用,即在-9℃、滞后14d时,RR值为1.12(95% CI:1.03~ 1.22),达到最大,且温度每降低1℃,男性、青少年、中年人群湿疹发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6%(RR:1.16,95% CI:1.05~ 1.27)、14%(RR:1.14,95% CI:1.02 ~ 1.26)及13%(RR:1.13,95% CI:1.02~1.25),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温的影响效应在暴露当天即已出现,随着滞后日的推移其影响效应渐减弱,但这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兰州地区日均气温对湿疹门诊人次的影响以秋、冬季为重,日均气温的改变可能为湿疹患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低温对湿疹的影响存在滞后作用,滞后时间约为14d.  相似文献   
88.
郑军  王瑞华 《江西中医药》2006,37(11):23-23
窦性心动过缓是临床常见病之一,目前临床用药单一,给治疗带来困难。笔者近一年来采用中药益气温阳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9.
心衰胶囊是本院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剂.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42例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0.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郑州市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最适合温度为27℃。冷效应具有滞后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滞后4 d开始出现,持续9 d,对应的最大RR值为1.047(95%CI:1.023~1.071);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为1.046(95%CI:1.009~1.085),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滞后9 d达到最大值,持续至滞后15 d。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且冷效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