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72篇
  免费   1878篇
  国内免费   511篇
耳鼻咽喉   46篇
儿科学   119篇
妇产科学   212篇
基础医学   614篇
口腔科学   144篇
临床医学   4027篇
内科学   1348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348篇
特种医学   64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8篇
外科学   1657篇
综合类   7818篇
预防医学   3248篇
眼科学   93篇
药学   5509篇
  94篇
中国医学   3693篇
肿瘤学   1802篇
  2024年   287篇
  2023年   1150篇
  2022年   1129篇
  2021年   1367篇
  2020年   1403篇
  2019年   815篇
  2018年   421篇
  2017年   713篇
  2016年   824篇
  2015年   979篇
  2014年   1638篇
  2013年   1680篇
  2012年   2352篇
  2011年   2329篇
  2010年   1807篇
  2009年   1650篇
  2008年   1819篇
  2007年   1498篇
  2006年   1395篇
  2005年   1501篇
  2004年   954篇
  2003年   701篇
  2002年   503篇
  2001年   497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291篇
  1998年   231篇
  1997年   211篇
  1996年   187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62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探讨索利那新在控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刺激症状中的价值.方法 116例诊断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术后即刻表柔比星灌注治疗;试验组患者于术前6h和术后连续3d每天口服索利那新5mg,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于术后6、12、24、48和72 h分别记录膀胱刺激症状评分.结果 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从93.1%(对照组)下降到67.2%(试验组)(P=0.001);在各个观测时间点对照组膀胱刺激症状的严重性均高于试验组(P<0.05或P<0.01).结论 索利那新可有效改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膀胱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992.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根茎中提取的相对分子量较小的多酚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姜黄素抗肿瘤方面药理作用的分子机制被不断认识。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药物干预可作用于其中的任何阶段,人类希望能找到安全、高效的肿瘤预防与治疗药物。食物来源的天然药物姜黄素因其具备较低的毒副作用、较高的安全性和较高的依从性,可被各类人群尤其是中低风险人群长期服用,而倍受关注。然而姜黄素的一些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应用不尽理想,如何改善这些缺陷逐渐成为当今研究姜黄素的热点。该文将从天然食物来源的预防肿瘤药物姜黄素应用新剂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回顾性分析乳腺癌原发病灶、阳性腋窝淋巴结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与患者生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数据库中自2002年1月至201 1年12月穿刺组织病理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其中67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腋窝淋巴结阳性原发性乳腺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分4组[A组: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且淋巴结无癌残留(ypT0/is ypN0)、B组:原发病灶无浸润性癌残留但淋巴结有癌残留(ypT0/is ypN+)、C组:原发病灶有浸润性癌残留但淋巴结无癌残留(ypT≥1mi ypN0)、D组:原发病灶有浸润性癌残留且淋巴结有癌残留(ypT≥1miypN+)]分析原发病灶及阳性淋巴结对化疗的反应与生存的相关性.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5(6~143)个月,A、B、C、D4个组的4年无远位转移生存(DDFS)率分别为96.4%、85.7%、86.7%、80.2%,与A组相比,B、C、D组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32、2.09、4.07,P=0.006.原发病灶未见浸润性癌的病例中,淋巴结有无癌残留病例的D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与B比较,P=0.045);淋巴结未见癌残留的病例中,原发病灶有无浸润性癌残留病例的DDFS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与C,P=0.040).结论 原发病灶与阳性腋窝淋巴结对新辅助化疗的反应都是重要的预后因素,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时应结合原发病灶与阳性腋窝淋巴结的反应.  相似文献   
994.
P2X7受体是三磷酸腺苷(ATP)门控阳离子通道受体,是嘌呤受体P2X家族受体亚型之一。P2X7受体信号通路与IL-1β、IL-6、COX-2等多种炎症因子的生成和释放相关,在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以此受体为治疗靶点的P2X7受体拮抗剂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最新研究表明P2X7受体与多种肾脏疾病有关,P2X7受体拮抗剂具有潜在的肾脏疾病治疗作用。本文综述P2X7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肾脏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和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高血糖和微血管并发症,是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细胞和机体能量代谢与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因在降低血糖方面的作用而有望成为新一代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本文按结构分类,对近几年报道的小分子AMPK直接激动剂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6.
本文通过《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孙真人千金方》的对校研究,发现宋人整理《千金要方》时增补了大量新文献,其中有些与宋校《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金匮要略方论》、《脉经》、《针灸甲乙经》等书中的相关内容相合,推断宋人校订这5本医书的时间虽异,但其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推测是宋人搜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用以修订、补充其所校之医书,此为考察宋人整理中医古籍的原则与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Ⅲ型前列腺炎采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Ⅲ型前列腺炎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索利那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尿流率(MFR)和平均尿流率(AFR)、治疗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FR和AFR水平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MFR和AFR水平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IH-CPSI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Ⅲ型前列腺炎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排尿情况和前列腺症状。  相似文献   
998.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由成熟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又称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在血浆中主要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性治疗上,LP-PLA2是一个新的有待研究的因子,其在循环中的含量和活性与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存在正相关,可能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评价BCRP对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同一乳腺癌病例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中BCRP的表达,分析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①BCRP在新辅助化疗前的阳性表达率为52. 3%,化疗后其表达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②新辅助化疗后有效组中化疗前BCRP的阳性表达率较无效组的阳性表达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③BCRP在HER-2阳性组中阳性表达率最高,与Luminal型和三阴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④BCRP的阳性表达率在腋窝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 05)。结论 BCRP的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有一定的变化,其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病理指标有关,对乳腺癌新辅助疗的疗效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评估梅毒血清学检测在大连血液中心献血者筛查中作为HIV替代检测指标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间大连市血液中心的血液检测数据,按献血者年龄、性别、类别和时间段分别比较不同献血人群的TP和HIV的流行率,估算通过梅毒血清学检测排除的HIV窗口期感染的频率。结果共有321973份血液标本数据纳入统计分析,确认梅毒抗体阳性献血者1393例、确认HIV抗体阳性献血者58例,梅毒与HIV合并感染仅4例。大连地区献血者中梅毒和HIV的流行特征存在明显的年龄、性别、献血者类别及变化趋势的差异。梅毒血清学阳性的血液检出HIV阳性频率显著高于梅毒血清学阴性的血液(P<0.05),但对HIV的检出只有较低的敏感度(7.69%)和阳性预期值(0.21%)。HIVRNA检测的实施进一步降低了梅毒血清学检测对献血者HIV感染检出的敏感度。研究期内,梅毒血清学检测对HIV窗口期的排除率仅为6.5×10-7。结论在本中心现有的HIV抗体和HIVRNA联合检测条件下,梅毒血清学检测作为大连地区献血者HIV替代检测指标的应用价值极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