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89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100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06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食管鳞状细胞癌(食管鳞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73例食管鳞癌组织和1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蛋白表达水平;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和RT-PCR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EphA2和EphrinA1 mRNA的水平.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EphA2阳性表达率80.9%、EphrinA1阳性表达率为84.4%,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黏膜(P<0.05);EphA2和EphrinA1蛋白表达同食管鳞癌患者的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无关;EphA2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hrinA1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关(P<0.05).生存分析显示:EphA2和EphrinA1蛋白的高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期有关.结论:EphA2和EphrinA1蛋白的高表达提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2.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林州市2004至2005年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评价全死因登记报告中道路交通伤害死亡数据的完整性.方法:从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民政部门和公安部门3个来源收集道路交通伤害死亡资料.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匹配使用姓名、性别、身份证编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居住地址等变量.为了拟合样本间的相依性和异质性,使用带有分层变量的对数线性模型估计3样本中都没有出现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结果:2004至2005年间共报告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441人,其中,民政部门295例,公安部门193例,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393例; 经捕获-再捕获法估计道路交通死亡人数为469人(95% CI 451~514人);以估计值作分母,居民全死因登记处部门的漏报率为16.2%,合并样本的漏报率为6.0%.结论:使用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或合并样本资料会低估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而使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居民全死因登记部门等样本的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获得准确的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53.
目的 了解生殖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宫颈癌的关系,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和原位癌。方法 应用TCT液基细胞学薄片检测法对宫颈病变做阴道细胞学分析,对CIN进行分级(Ⅰ、Ⅱ、Ⅲ)鉴定。对高危病人(如ASCUS、CIN、宫颈原位癌)应用基因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HC-Ⅱ)分型检测HPV,同时用PCR法检测HPV—DNA,进一步做HPV分型鉴定。最后所有病人均进行阴道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2003年2月~2005年3月将标本送往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TCT和HPV检测(HC—H),其中TCT检测1086例,发现不典型鳞状细胞39例、CINⅠ25例、CINⅡ3例、CINⅢ5例,原位癌3例。高危病人(如ASCUS、CIN、宫颈原位癌)进行HC—Ⅱ检测40例,阳性25例(其中原位癌、CINⅢ和CINⅡ均阳性)。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特别是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病变越重,HPV的感染率越高。提示宫颈癌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高危型HPV感染者。  相似文献   
54.
目的了解西盟县的疟疾发病实情和漏报程度。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2002年疟疾报告疫情、血检情况、疟疾治疗及村民疟史等。以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疟疾实际发病和漏报率。结果西盟县疟疾发病率为50.18/27,7个乡均有病例分布,被调查3个乡的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36.84/27、46.34/万和11.24/27,所调查的20个自然村在2002年共报告17例疟疾,采用发热病人血检、医生疟疾治疗处方、疟史3种再捕获方法核实疫情,估算得西盟县的3种疟疾疫情漏报率分别是39.29%、83.5%和94.93%。结论西盟县的疟疾漏报现象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55.
背景与目的所谓肺硬化性血管瘤(so-called 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是一种至今不能肯定其来源及性质的少见肺肿瘤。虽然目前普遍认为PSH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却发现有少数PSH可发生浸润和转移。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是反映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PSH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e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及DNA测序分析方法(5~8外显子)检测19例PSH中多角形细胞和表面立方细胞的p53蛋白表达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9例PSH组织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1.1%(4/19),SSCP及测序分析检测p53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6.3%(5/19)和42.1%(8/19)。p53蛋白阳性表达的4例PSH组织,测序分析显示3例标本有突变发生,2例为错义突变,1例同时发生错义突变和移码突变;而p53蛋白阴性表达的15例PSH组织中,5例标本经测序证实亦发生了突变,4例为移码突变,1例为错义突变。在有突变的8例PSH组织中,单一多角形细胞突变5例,单一立方细胞突变2例,多角形细胞和立方细胞同时突变1例。结论PSH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并不能完全反映p53基因突变的真实情况;p53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异常均可发生在PSH组织中的两种不同的细胞内;p53基因的高突变率提示PSH可能具有潜在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56.
李强  丁义涛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4):445-446,448
显微切割 (microdissection)是 2 0世纪 90年代出现的新技术 ,该技术先后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①通过机械手段去除非目的组织 ,间接获得目的细胞。这项技术较为繁琐 ;②采用机械分离的办法[1] ,直接切割获得目的细胞或细胞群 ,该技术不仅对人员、设备要求高 ,而且费时、结果不稳定。③激光的运用。早期的激光微光束显微切割技术 (lasermicrobeammicrodissection ,LMM ) [2 ,3 ] 利用脉冲紫外激光束去除目的细胞周边的组织 ,间接获取细胞。 2 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 ,美国国立卫生院国家肿瘤研…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震后20年唐海县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以指导今后的肿瘤防制工作.方法 通过唐山市五大医院及唐海县医院收集发病数据和死亡数据(第一来源),通过唐海县派出所收集死亡数据(第二来源),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肿瘤发病率并研究其流行趋势.结果 估计唐海县12年来恶性肿瘤发病3 066例.唐海县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唐海县恶性肿瘤发病前五位依次是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结肠癌.全部恶性肿瘤的发病高峰年龄为65岁组,其中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早,在45岁组达高峰.结论 建立标准化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对于了解和掌握恶性肿瘤流行动态及进行肿瘤防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58.
[目的]应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林州市2004~2005年全死因死亡率,评价全死因登记处收集死亡资料的完整性. [方法]收集林州市死因登记处、民政和公安3部门2004~2005年的全死园死亡登记资料.不同来源数据间的匹配使用姓名、年龄、性别、死亡时闻、死亡原因和居住地址等变量.使用对数线性泊松模型估计3样本中都没有出现的死亡人数. [结果]2004~2005年期间3来源资料中共报告全死因死亡人数为13007人,死亡率为6.42‰.其中,登记处报告的全死因死亡人数为12261人,死亡率为6.06‰.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的全死因死亡人数为13402人,死亡率为6.62‰.登记处的漏报率为8.5%,合并样本的漏报率为2,3%. [结论]仅仅使用登记处或合并样本资料会低估全死因死亡率,而利用公安、村访谈、登记处等部门现有的资料,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可以校正低估的全死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59.
FHIT基因结构、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军  张才全 《重庆医学》2004,33(9):1411-1413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认识,发现人类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且牵涉到多重基因事件的复杂过程.在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疾病中,其恶性过程被认为是解除了基因管制的染色体易位和倒置最先激发而最终导致肿瘤发生的.失去基因管制的基因功能改变可能包括:致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功能丧失以及一些修饰基因功能改变等等.而抑癌基因的缺失其活化方式包括:突变、缺失、移位、重排、扩增、高表达等[1].自从1996年Ohta等[2]利用外显子捕获法发现了定位在3P14.2的FHIT基因以来,经过几年的研究,对认为FHIT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积累了一些证据.在进一步认清FHIT基因本质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一些关于FHIT基因分子生物学的新近发现,对FHIT基因的结构、功能以及其在临床的实践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0.
鼠类繁殖力强,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可传播包括鼠疫等烈性传染病在内的多种疾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将鼠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历来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不论是采取环境治理、化学防制,还是多种手段结合的综合措施,都离不开对所要求控制的限定区域内鼠群数量的测定。在此,笔者简要介绍一种在国外常被用作估计动物种群数量的方法:捕获-标记-再捕获法(Capture.Mark—Recapture method,CMR)。希望对广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进一步做好鼠类及鼠传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