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4篇
  免费   750篇
  国内免费   6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91篇
妇产科学   102篇
基础医学   310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724篇
内科学   305篇
皮肤病学   85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97篇
外科学   154篇
综合类   3703篇
预防医学   364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968篇
  15篇
中国医学   109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62篇
  2017年   450篇
  2016年   621篇
  2015年   689篇
  2014年   1297篇
  2013年   1432篇
  2012年   1843篇
  2011年   1993篇
  2010年   1401篇
  2009年   1094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992.
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下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疫情数据,描述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收集重庆市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死亡病例流行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010年报告病例19970例,重症42例,死亡26例,发病率为69.85/10万,死亡率为0.091/10万。4-5月为发病高峰,主城区比远郊区县高发,1~3岁组的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0~3岁男性散居儿童为手足口病死亡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以高热、手足部出疹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症状和体征。聚集性病例多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荧光PCR检测阳性率为63.26%,轻症病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为主(39.09%),但引起死亡的均为肠道病毒71型,病毒分离率为24.30%。结论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控重点应放在及时发现重症病例,加强重症病例的临床就治,降低死亡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阐明深圳市龙岗区2005-2009年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对深圳市龙岗区近5年来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系统描述。结果 2005-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累计报告传染病29种,共530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71.97/10万,死亡65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46/10万,总病死率为0.12%。从发病率顺位来看,以其它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梅毒、淋病、肺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麻疹为主。结论 2005-2009年龙岗区法定报告传染病总的趋势下降,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特点和规律,因此应根据本地传染病发病趋势及时调整防制策略和重点。  相似文献   
994.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所感染的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A组16型(CoxA16)多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学龄前儿童[1]。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我院共收治重症儿童手足口病早期患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7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9例。治疗组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 8万IU/(kg.d),1次/d肌肉注射及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分2次静脉点滴,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 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39.33%,与对照组25.8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5,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5.51%、86.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5,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血红蛋白下降大于10 g/L的比率分别为2.24%、1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P<0.01)。结论干扰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巴韦林,且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1139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完全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19例),对照组(620例),分别采用热毒宁0.6ml/( kg·d)与利巴韦林10~15ml/(kg·d)治疗3~5d,比较2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时间的差异及转归.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5%比98.2%);研究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8±0.6)d比(2.4±0.5)d、(2.6±0.7)d比(3.3±0.6)d、(3.5±0.5)d比(3.9±0.4)d,均P<0.01].研究组未发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3例一过性白细胞下降.结论 热毒宁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利巴韦林,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3种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率(成本-效果),探讨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对相同疾病的经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小儿手足口病3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利巴韦林+清开灵、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治疗手足口病均取得较好疗效,3种用药方案在疗效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药物治疗成本-效果显示利巴韦林+清开灵组优于其它二组药物。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看,利巴韦林+清开灵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优于阿昔洛韦与更昔洛韦,有最好的成本-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热毒宁+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连续用药3~5 d.观察和比较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口腔溃疡愈合和手足疱疹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有效缓解症状、体征,缩短治疗时间,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佐治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予以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片口服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2.00%、92.00%,高于对照组的20.83%、79.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佐治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00.
王明春 《中外医疗》2012,31(15):138-138
目的探讨口腔护理在手足口病患儿中的应用效果,预防口腔感染,减少护理并发症。方法随机将20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为按质按量组,对照组为按质未按量组,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患儿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口腔护理是手足口病常用临床护理,能预防继发感染,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