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415篇
  免费   6871篇
  国内免费   2935篇
耳鼻咽喉   290篇
儿科学   926篇
妇产科学   516篇
基础医学   2681篇
口腔科学   1915篇
临床医学   17094篇
内科学   8791篇
皮肤病学   2417篇
神经病学   631篇
特种医学   39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41篇
外科学   5438篇
综合类   34328篇
预防医学   16296篇
眼科学   711篇
药学   29537篇
  205篇
中国医学   18618篇
肿瘤学   1875篇
  2024年   896篇
  2023年   3117篇
  2022年   3780篇
  2021年   3909篇
  2020年   3355篇
  2019年   3855篇
  2018年   2057篇
  2017年   3322篇
  2016年   3610篇
  2015年   4284篇
  2014年   6961篇
  2013年   6591篇
  2012年   8333篇
  2011年   8772篇
  2010年   7781篇
  2009年   7461篇
  2008年   8304篇
  2007年   7351篇
  2006年   6813篇
  2005年   7176篇
  2004年   5929篇
  2003年   5887篇
  2002年   4557篇
  2001年   4043篇
  2000年   3046篇
  1999年   2459篇
  1998年   2080篇
  1997年   1909篇
  1996年   1718篇
  1995年   1445篇
  1994年   1154篇
  1993年   797篇
  1992年   777篇
  1991年   729篇
  1990年   673篇
  1989年   716篇
  1988年   199篇
  1987年   131篇
  1986年   107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分析无创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与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治疗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感染病原菌与危险因素。方法将2014年11月-2017年12月因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疾病于医院进行治疗的13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行组间对比研究,其中对照组主要采用鼻导管吸氧治疗;试验组采用无创CPAP与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VAP感染情况的差异,并分析影响VAP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疗效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两组PaO2、SaO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aCO2则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危重病例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原发肺部疾病、头部位置、胃内容物吸入、鼻饲、受体拮抗剂使用、丙种球蛋白使用为VAP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VAP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株。结论临床中针对重症肺炎伴呼吸衰竭采用无创CPAP与呼吸机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多项临床症状,疗效显著。而针对VAP危险因素分析可为后续治疗、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究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阳光融和医院进行诊治的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1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3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口服治疗,试验组采用常规补液治疗及蒙脱石散和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腹泻改善情况,并分析对免疫功能(IgG、IgA、CD4^+/CD8^+水平)及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结果在治疗72 h后,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6%,高于对照组的74.60%(P=0.009);且治疗后两组患儿的IgG、IgA、CD4^+/CD8^+水平均较治疗前有升高(P<0.05),且试验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对患儿肠道菌群进行分析,在治疗1周后,试验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的肠道菌群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于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肠炎患儿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提高患儿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失调,减轻患儿腹泻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3.
24.
高磊  关明杰  侯雪 《中国学校卫生》2016,37(9):1377-1379
了解影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的多巴胺羟化酶(DβH)基因特定位点多态性及相关环境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综合干预ADHD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包头市市区及郊区各1所小学,对全体在校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筛查并诊断出ADHD儿童104名,选取同校其他同性别年龄相差<2岁的相互间无血缘关系的健康儿童104名为对照,分析环境影响因素、DβH基因特定位点多态性及二者之间交互作用与ADHD的关系.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级(OR=0.622)和家庭知识性(OR=0.747)是ADHD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父亲惩罚、严厉(OR=1.138)和父亲偏爱被试(OR=1.140)是危险因素,DβH5'侧翼区-1021C/T-CC基因型是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OR=2.040)(P值均<0.05).基因多态性检测显示,ADHD组与对照组DβH5'侧翼区-1021C/T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97,P=0.130),两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780).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DβH5'侧翼区-1021C/T-CC基因型发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r=0.357,OReg=1.047,P=0.027),父亲偏爱被试与DβH5'侧翼区-1021C/T-CC基因型发生存在负向交互作用(r=0.557,OReg=1.076,P=0.035).结论 特定位点基因型与特定环境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影响AD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鲍曼氏不动杆菌(Ab)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来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药性日益严重,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严重关注。Ab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和继发性脑膜炎等,已成为临床不容忽视的问题。故此本研究重点讨论的是鲍曼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样本中的检出情况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在612份样本中,分离出鲍曼氏不动杆菌184株,以呼吸道标样本检出率为最高,占94.6%。而鲍曼氏不动杆菌检出占总样本的30.07%;药敏试验结果中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最高,达86.9%,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但也达到40.8%,并出现泛耐药菌株,其分离率为4.9%。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月治疗的86例不寐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与艾司唑仑片治疗,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寐患者采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联合艾司唑仑片治疗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症状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中风后眩晕患者1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实施基础治疗,参照组96例患者采用地芬尼多片治疗,观察组96例患者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中风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8.
29.
30.
目的:研究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并收治的13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单纯应用依巴斯汀实施口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肌内注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不良反应,随访期荨麻疹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6.0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4.56%(P<0.05)。两组治疗前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其瘙痒、皮损直径、皮损数目及荨麻疹发作情况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研究组复发率为7.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应用依巴斯汀及卡介菌多糖核酸临床疗效显著,可迅速有效地遏制荨麻疹的临床症状并降低荨麻疹的复发风险,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