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1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158篇
口腔科学   33篇
临床医学   330篇
内科学   164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56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61篇
综合类   1059篇
预防医学   615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281篇
  3篇
中国医学   416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41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88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14篇
  2005年   201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力竭运动大鼠心室肌蛋白质组表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建立安静和递增运动负荷训练后力竭大鼠心室肌蛋白质组的差异性表达谱,初步筛选出心室肌对力竭运动产生反应的目标蛋白质。方法:实验于2007-03在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级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分组:1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每组5只。②实验方法:运动组经过7周的大强度递增运动负荷训练后(最后一次力竭),对两组心室肌组织的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结果:经图像分析,在运动组的电泳图谱上共展现蛋白质点(338±17)个,对照组展现蛋白质点(352±17)个。运动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共有99个。对其中差异表达的9个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共鉴定出7个蛋白质,Stress-70protein,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Mr75000subnunit,Long-chain specific acyl-CoA dehydrogenase,Tropomyosin-1alphachain在运动后"缺失",Nitrilase family,member2在运动后表达上调在5倍以上,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21000的未知蛋白在运动后表达下调在5倍以上,另外有两个点经鉴定均为Myosin-6,在运动后表达量相反。这些蛋白质属于收缩蛋白、能量代谢酶、分子伴侣等。结论:递增运动负荷训练后力竭时,大鼠心室肌蛋白质组明显地发生了反应。运动后"缺失"和下调的蛋白质点与心肌收缩的调控和能量代谢的方式转变以及细胞的应激反应有关,其中,成功筛选出6种在运动医学领域尚未涉足的、具有运动应激特点的目标蛋白质。  相似文献   
82.
心室晚电位检测中消除振铃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GIR作者着重研究了心室晚电位(简称VLP)检测中,进行带通滤波时,振铃现象对晚电位检测的影响及消除。我们采用双向滤波、最小相移滤波及FIR滤波等方法探讨了振铃对VLP的影响,比较了各种方法对振铃的抑制作用。为了考察各种方法对VLP检出能力,作者采用了在相干平均后的心电波形上桑加与真实情况一致的仿真VLP形的方法,比较了上述方法对VLP的检出作用,并在证实了传统双向滤波对振铃作用的基础上,从理论  相似文献   
83.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血清比较蛋白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中医湿热痹阻证证候学研究.方法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n=12)、类风湿性关节炎肝肾阴虚证(n=12)、正常对照(n=12)共三组血清,分别进行双向凝胶电泳,通过软件分别比较湿热痹阻证组和其他两组图谱,找出共同的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质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进行鉴定.结果 对14个湿热痹阻证共同的差异蛋白点,应用质谱进行鉴定和SwissProt数据库检索,得到9个湿热痹阻证差异蛋白,涉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分泌多肽、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蛋白、膜蛋白质类、运输蛋白等.结论 这些蛋白具有潜在的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的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湿热痹阻证实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4.
三阴交穴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具有良性双向调节作用.根据相关文献报道,临床证实三阴交穴治疗便秘与泄泻、失眠与嗜睡、遗尿与癃闭效果确实.同时,对三阴交穴的双向调节作用作以简述.  相似文献   
85.
朱兵 《世界中医药》2013,8(3):241-244
现代针灸学认为针灸对机体呈现"双向调节"效应.本文回顾中医典籍,综合生物学理论,运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机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腧穴与相同节段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在交感神经控制下组成一个相对紧密联系的结构-功能性单元;围绕这种结构-功能性单元的异节段神经支配区域经穴形成一个可能通过迷走神经通路发挥相悖效应的功能性集元.单元经穴和集元经穴共同构建躯体传入信息调整和平衡内脏功能的稳态系统.针灸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正是针灸双向调节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86.
目的:观察温经化瘀合剂(当归、川芎、香附、益母草等)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作用。方法:对小鼠子宫、卵巢进行重量测定,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缩宫素诱发大鼠痛经模型和前列腺素E1诱发小鼠痛经模型法,对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结果:温经化瘀合剂能明显增加小鼠子宫重量,减轻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度,减少缩宫素所致大鼠扭体反应次数和前列腺素E1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既能使正常大鼠离体子宫收缩,又能对抗缩宫素对大鼠离体子宫的收缩作用。结论:温经化瘀合剂具有镇痛、抗炎作用,对子宫有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7.
背景:研究证明利用电刺激外周神经纤维可恢复一些因失去中枢神经控制的肌肉的功能。目的:验证双电极 1 mm 较近距离下双向方波脉冲实现神经选择性兴奋的正确性,并基于此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方法:成年 Wistar 大鼠 8 只,麻醉后暴露大鼠坐骨神经,将电极小心放于坐骨神经干,建立神经选择性刺激模型。实验用电极为自制 Cuff 双极性电极,刺激器采用的是 Grass S88 刺激器和 AWG2005 任意波形信号发生器。采取双电极双向刺激方式,两个电极之间距离为 1 mm,刺激波形选用脉宽为 0.2 ms 的对称双向脉冲,其输出脉冲的幅度、脉宽和延时均可调。调节刺激强度,研究双电极双向刺激下神经兴奋性的规律,以此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并利用"碰撞法"原理验证利用双电极双向刺激方法实现神经选择性兴奋的可行性。结果与结论:实验过程中神经动作电位的变化将经 P511 放大器放大后接入示波器显示,双电极刺激波形为脉宽为 0.2 ms 的对称双向脉冲。随着刺激幅度的增大,实现神经的选择性兴奋。说明用距离很近(1 mm)的双电极双向对称脉冲的方法实现了神经的选择性兴奋,并利用"碰撞法"原理证实了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筛选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相关的血清小分子量蛋白质标志物。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肝细胞癌无癌栓患者和肝细胞癌门静脉癌栓患者3组血清各l2份,用16%SDS-PAGE进行双向电泳,得到3组血清小分子量蛋白质表达图谱;经Image Master软件比对分析后,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点进行鉴定。结果在16%SDS-PAGE凝胶中,3×10^3~20×10^3区域内蛋白质条带间距较12.5%SDS-PAGE明显增宽,条带数目明显增多,且3组血清小分子量蛋白质表达图谱中均可清晰显示〈20×10^3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斑点。组间比较显示,3组血清共有15个小分子量差异蛋白质点,经鉴定为5种蛋白质。与健康组比较,无癌栓组中载脂蛋白A-I、脂蛋白CⅢ、转甲状腺素蛋白和DNA拓扑异构酶Ⅱ表达降低,而结合珠蛋白-2表达增高;门静脉癌栓组5种蛋白质表达均较无癌栓组降低。结论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血清小分子量蛋白质表达谱发生明显变化,差异表达的小分子量蛋白质有可能为肝细胞癌和门静脉癌栓早期预测及治疗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在蛋白质水平检测Ech1在小鼠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Hca-F细胞/Hca-P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Hca-F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 DIGE)和质谱技术定量分析鉴定Ech1在Hca-F细胞和Hca-P细胞中的表达;构建pGPU6/GFP/Neo-shRNA-Ech1质粒,稳定转染至Hca-F细胞中,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Echl表达下调效果;检测Ech1基因表达下调后对细胞外基质和淋巴结的黏附能力.各组细胞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Ech1在Hca-F细胞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Hca-P细胞表达;Ech1表达下调细胞株构建成功;Ech1基因表达下调后,降低Hca-F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纤维连接蛋白和Ⅰ型胶原成分的黏附能力,降低其对体内淋巴结的黏附能力.Hca-F组与pGPU 6/GFP/Neo-shRNA-Fch1组黏附吸光度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层黏连蛋白和Ⅰ型胶原吸光度值分别为1.42±0.26和1.14±0.07与1.01±0.27和0.90±0.09,P值均<0.05.结论 抑制Ech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可以降低小鼠肝癌细胞株Hca-F细胞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90.
目的:对蛋白质组学技术方面的方法学进展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作系统总结。资料来源:检索Medline1975-01/2005-04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roteomics,cardiovascular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2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蛋白质组、心血管”,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排除重复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蛋白质组技术进展和/或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筛除明显不随机或无对照组的试验研究,对剩余文献查找全文。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收集到81篇关于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共收集到26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排除的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关系、蛋白质样品制备、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进展,以及蛋白质组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合整述。扩张性心脏病是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的最为深入的一类心血管疾病。蛋白质组学为探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蛋白质组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必将为医学和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结论:尽管目前蛋白质组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蛋白质组学以其深入揭示疾病状态下机体内所有蛋白质表达规律的优势在阐明人类心脏疾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潜力。不久的将来,随着蛋白质组研究技术日趋完善,现行的结构蛋白质组学必然向功能蛋白质组学过渡,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新药研发以及心脏康复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