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25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87篇
预防医学   19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0篇
  2篇
中国医学   125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旴江医家人才辈出,薪火相传。现代也涌现出了一批学有专长的学术名家,特别是在传承古代旴江医家脾胃思想的基础上,对脾胃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结合前辈的思想,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联系,对脾胃的思想继承并创新,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众多病证的致病因素。旴江医学著作宏富,内容丰厚,其中包括许多关于痰饮的精辟论述。对旴江主要医家有关痰饮病因、病机、辨证及防治的论述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3.
本文研究了最近在伊朗发现的伊利汗时代百科全书中的一幅世界地图。作者认为这幅地图反映了极为典型的“蒙古时代”的特征,也是东西方地理学知识交流的一个例证。本文对该地图中出现的地名进行了考释,并以此为中心讨论了元代统治者的世界观念,他们对地理学知识的重视,伊斯兰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局限。  相似文献   
64.
新安医家吴楚是新安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楚医案《吴氏医验录》几则血证医案,代表了吴楚诊治血证的水平,体现了吴楚血证诊治的特色,吴楚临证重视温补,善用补中益气法,注重脉诊,在血证的诊治中亦善用温补之品,认为血证以虚损为主,失血日久必虚。本文通过对《吴氏医验录》血证医案的分析,从而总结吴楚临证辨治血证多补血、摄血并举,重视温补脾肾的学术特色,以期为中医临床血证诊疗提供思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5.
地榆的历史沿革 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陶弘景云:“其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故名。其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又名玉豉。一茎长直上。”李时珍曰:“按《外丹方》言地榆一名酸赭,其味酸,其色赭故也。”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载:“今处处平原川泽皆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综合历代本草关于地榆的记载,并结合“江宁府地榆图”的特征看,古代所用地榆即是现今的地榆,而“衡州地榆”似为长叶地榆。《药物出产辨》云:“地榆产于广东北江、星子连州,湖南、湖北亦有出。”本品味苦、酸、涩,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具凉血止血,解毒敛疮之功效。常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等症。  相似文献   
66.
好药一定用好水煎制,才能充分地发挥其药性,这是历代很多中医大家的共识,他们对中药煎煮用水有其独特的辨证使用法则,历代名医对煎药用水都有严格规定,而煎药水对中药药效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67.
晨曦 《现代养生》2014,(10):28-28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虢太子治病时,一面用针刺和汤药治疗,另一方面还用热敷熨两胁下,以保持太子的体温。这说明当对医疗与护理是同时进行的。《黄帝内经》中系统地论述了中医护理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修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护理和禁忌、服药治疗、护理等方面。东汉时张仲景  相似文献   
68.
<正>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伤寒论本旨清》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相似文献   
69.
疫痉是感受疫疠邪气,出现头痛、恶寒发热、项背拘急、角弓反张、昏不识人等症状的一类传染性痉病。湖湘医家在疫痉论治上颇有考究。阐述疫痉源流,介绍湖湘医家论治疫痉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论述疫痉的病因、病位、分型、治法等,为中医药防治传染性痉病提供思路。总结湖湘医家论治疫痉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挖掘其用药特点与规律,对助力中医药防治疫病,传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本研究拟从历代医籍中记载包含山茱萸的方剂的剂量信息入手,通过中医古籍数据库检索,计算出方药用量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中位剂量、最常用剂量和常用剂量范围,绘制均值及中位剂量的历代折线图。结果发现,汉晋时期对于山茱萸的应用处于探索时期应用较少,用药剂量也有较大波动;唐宋元时期应用逐渐增多,而且后期因战乱散剂盛行;至明清时期转为较多应用汤剂,用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自民国以来用量趋于平稳,平均剂量31.1 g,但医家临床应用仍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推荐剂量。藉此,望为医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