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89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2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冰敷干预动态观察在红外热成像诊断软组织及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软组织损伤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16~69岁,中位数39.5岁。周围神经损伤25例,其中桡神经损伤11例、尺神经损伤8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肌筋膜慢性损伤33例,其中腰背肌筋膜炎21例、网球肘7例、胸锁乳突肌炎2例、肩周炎3例。先应用红外热成像仪采集患者病变部位及健侧对应部位静息状态红外热成像图,然后以自制冰袋对病变部位及健侧对应部位冰敷5 min,分别于冰敷结束后0、5、10、20 min采集红外热成像图,定性分析病变部位冰敷后的温度变化。结果:50例患者的静息状态红外热成像图显示异常,8例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周围神经损伤2例、肌筋膜慢性损伤6例;冰敷干预后动态观察,58例患者病变部位温度恢复均与周围或健侧正常组织不一致。结论:冰敷干预后动态观察红外热成像图上组织温度恢复的速度和程度,能准确辨别出病变软组织,为软组织损伤及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可监测温度冰敷袋在四肢损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至2016年12月四肢损伤需要冰敷的患者 100例,随机分为两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冰敷为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智能型冰敷袋为实验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冰敷后2h、12h、24h、48h疼痛肿胀情况以及护士对于冰敷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冰敷后疼痛肿胀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士对于冰敷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可监测温度冰敷袋在四肢损伤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 将102例Ⅲ、Ⅳ期混合痔行PPH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凡士林纱布卷填塞肛门;观察组术后用自制指型冰袋,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立即将其填塞于肛门伤口,外露冰袋以大棉垫及保鲜袋包裹.结果 观察组无1例冻伤;两组术后伤口疼痛评分、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PPH术后早期用特制指型冰袋填塞肛门,可预防术后伤口疼痛、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4.
为观察局部冰敷加地塞米松静脉注射预防异长春花碱所致静脉炎和局部损伤的效果,选择46例接受异长春花碱化疗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采用穿刺部位冰敷处理,联用地塞米松静推,而对照组单用地塞米松静推;比较两组的局部反应效果。结果,观察组有3例沿静脉走向轻微疼痛,发生率为13.04%,持续3.5d疼痛消失,无静脉炎发生。对照组有15例出现局部疼痛,发生率为65.22%,11例出现静脉炎,伴有疼痛,持续10d以上,两组疼痛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前采用局部冰敷联用地塞米松静推预处理,可预防静脉炎发生,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5.
目的了解高热患者降温后体温下降趋势,为合理选择降温后体温复测时间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120例发热(体温≥39℃)患者分为冰袋降温组(A组)和复合降温组(B组)各60例,分别于降温后每10分钟同时监测腋温和肛温,连续观察2h。结果两组应用降温措施后20min体温开始下降,50~60min达到或接近体温的最低值;A组降温后80min体温开始回升,而B组体温波动在37℃左右。结论应用降温措施后需根据患者病情及降温方法选择体温复测时间。  相似文献   
86.
李洁 《华夏医学》2000,13(5):602-603
重度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脑肿瘤术后等中枢神经疾病 ,都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枢性高热 ,高热又可加重脑组织的损害 ,对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如抢救及时 ,降温迅速 ,对提高治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科对 32例确诊为中枢性高热的患者 ,其体温超过 39℃ ,采用冰冻输液配合冰枕、冰敷降温法进行观察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32例患者 ,其中男 2 3例 ,女 9例 ,年龄 2 1~ 84岁 ;脑血管意外 2 0例 ,脑肿瘤 3例 ,颅脑损伤 9例。1.2 操作方法降温前取冰块装入胶手套和冰枕内 ,将手套上打一死结 ,放入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对比三种冰敷方式在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新冰敷装置的特点。方法 选取因髋部骨折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96例患者,A组(生物冰块组)、B组(冰水组)和C组(新冰敷装置组)各32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部位、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创伤严重度评分、血栓风险Caprin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疼痛、肿胀度、冰敷部位体表温度、冰袋渗出情况及移位情况、总引流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率。结果 冰敷前、冰敷5 min后三组患者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冰敷10 min后,A组、C组体表温度低于B组(P<0.05);冰敷25 min后,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C组渗出情况及冰袋移位情况比A组和B组更少(P<0.05)。术后24 h, C组疼痛度小于A组和B组(P<0.05);术后12 h及24 h, C组肿胀度小于A组和B组(P<0.05)。术后总引流量A组、C组明显少于B组(P<0.05)。三组术后7 d髋关...  相似文献   
88.
高热患者降温后体温下降趋势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高热患者降温后体温下降趋势,为合理选择降温后体温复测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120例发热(体温≥39℃)患者分为冰袋降温组(A组)和复合降温组(B组)各60例,分别于降温后每10分钟同时监测腋温和肛温,连续观察2 h.结果 两组应用降温措施后20 min体温开始下降,50~60 min达到或接近体温的最低值;A组降温后80 min体温开始回升,而B组体温波动在37℃左右.结论 应用降温措施后需根据患者病情及降温方法选择体温复测时间.  相似文献   
89.
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巧英 《护理与康复》2007,6(8):551-552
目的 观察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入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用自制冰袋局部冰敷,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法,观察两组病例伤后24 h内疼痛、应用止痛剂情况和24 h后出现皮肤皱纹时间和肿胀情况.结果 两组疼痛分值、应用止痛剂例数、出现皮肤皱纹时间和高度肿胀数经统计学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冰袋冰敷在四肢骨折早期应用能减轻肿胀,减少皮肤水疱出现,并能达到止痛、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90.
手脚冰敷预防紫杉醇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脚冰敷预防紫杉醇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对照组化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用紫杉醇化疗当天及次日给予手脚冰敷.结果 化疗后6个月、1年随访,17例患者未出现手脚麻木,1例有轻度手脚麻木,有效率94%.结论 手脚冰敷对预防紫杉醇化疗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