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7227篇 |
免费 | 6048篇 |
国内免费 | 550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19篇 |
儿科学 | 1423篇 |
妇产科学 | 1028篇 |
基础医学 | 13273篇 |
口腔科学 | 1255篇 |
临床医学 | 14677篇 |
内科学 | 11088篇 |
皮肤病学 | 1446篇 |
神经病学 | 1586篇 |
特种医学 | 227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37篇 |
外科学 | 6345篇 |
综合类 | 35473篇 |
预防医学 | 13826篇 |
眼科学 | 1118篇 |
药学 | 13777篇 |
303篇 | |
中国医学 | 8584篇 |
肿瘤学 | 102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2篇 |
2023年 | 3266篇 |
2022年 | 3772篇 |
2021年 | 4768篇 |
2020年 | 3047篇 |
2019年 | 2952篇 |
2018年 | 1430篇 |
2017年 | 2383篇 |
2016年 | 2533篇 |
2015年 | 2847篇 |
2014年 | 4522篇 |
2013年 | 4437篇 |
2012年 | 6161篇 |
2011年 | 7002篇 |
2010年 | 6456篇 |
2009年 | 6696篇 |
2008年 | 7954篇 |
2007年 | 7342篇 |
2006年 | 7121篇 |
2005年 | 7788篇 |
2004年 | 6390篇 |
2003年 | 6259篇 |
2002年 | 5357篇 |
2001年 | 4706篇 |
2000年 | 3535篇 |
1999年 | 3023篇 |
1998年 | 2547篇 |
1997年 | 2344篇 |
1996年 | 2147篇 |
1995年 | 1947篇 |
1994年 | 1650篇 |
1993年 | 1200篇 |
1992年 | 1003篇 |
1991年 | 936篇 |
1990年 | 811篇 |
1989年 | 871篇 |
1988年 | 211篇 |
1987年 | 149篇 |
1986年 | 102篇 |
1985年 | 71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94.
95.
本文对17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及S一100蛋白和CE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显示:男性7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岁。该瘤大多数发生在腮腺(88%),组织学上分为实性、梁状和管状三个亚型。S一100蛋白染色肿瘤细胞呈阴性;CEA染色肿瘤的腺管样结构呈阳性着色,而实性上皮团块或条索中则不表达CEA,提示该瘤的实性或条索的细胞分化低。 相似文献
96.
97.
宋红梅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7,24(5):250-253
继70年代发现环孢菌素以后,又有许多高效低毒的新型免疫抑制剂问世,这些药物的开发和应用将对移植器官的存活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介绍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8.
戴廷华 《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3,3(5):389-390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吸烟,感染,理化因素,气候过敏,免疫功能低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常因受寒而引起反复急性发作为特点。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病人以老年人居多,每年多发于深秋季节,随着冬季严寒而加剧;到春夏季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99.
白细胞介素—2新的功能位点及其中枢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介素-2(IL-2)不仅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而且还具有重要的中枢调节作用。本实验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发现侧脑室注射IL—2能显著提高动物痛阈,并能被纳洛酮所阻断,表示IL-2的中枢镇痛作用可能与阿片受体有关。利用基因定位突变技术获得的无免疫活性IL-2实查体仍具有中枢镇痛作用,表明IL—2分子上发挥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功能位点是相互独立的。纳洛酮能够阻断IL—2的中枢镇痛作用,而不能影响IL—2增殖CTLL-2细胞的作用,提示IL-2发挥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受体途径。IL-2分子中第45位Tyr残基突变为Val后,虽仍保留了免疫活性,但丧失了镇痛功能,表示45位Tyr残基是IL—2发挥中枢镇痛功能的关键残基之一。我们推测IL—2的镇痛功能位点可能在IL—2分子中第45位Tyr残基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100.
近年来对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的新趋向是:纠正肠道细菌移位,拮抗免疫抑制,控制损伤,处理腹腔间隙室综合征和合理应用抗菌剂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