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64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1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18篇 |
基础医学 | 127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527篇 |
内科学 | 498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21篇 |
特种医学 | 13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398篇 |
综合类 | 1431篇 |
预防医学 | 181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599篇 |
14篇 | |
中国医学 | 511篇 |
肿瘤学 | 1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57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92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7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63篇 |
2013年 | 166篇 |
2012年 | 252篇 |
2011年 | 239篇 |
2010年 | 251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73篇 |
2007年 | 269篇 |
2006年 | 253篇 |
2005年 | 300篇 |
2004年 | 282篇 |
2003年 | 267篇 |
2002年 | 237篇 |
2001年 | 254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24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性心理干预,包括行为干预、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每位病人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进行情绪状态评分;应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测查并进行同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6个月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其生活质量亦明显提高.结论 综合性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焦虑抑郁病人的焦虑抑郁心理,改善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2.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自2005年5月~2005年9月间,符合WHO关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诊断标准,经住院西药治疗心绞痛缓解不明显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5士18)岁,排除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1·2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m1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l0天为1疗程。1·3观察指标用药期间记录心绞痛发作情况,药物不良反应,每周1次12导联心电图(ECG)常规检查,心绞痛发作查即刻ECG,治疗前后对比静息ECG变化。2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2·1疗效标准症状改善参… 相似文献
43.
44.
45.
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11篇文献(821例患者)被纳入研究,葛根素+西药基础治疗组在心绞痛临床症状改善和心电图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合并RR分别为1.27和1.41;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8~1.37和1.23~1.61;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葛根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由于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尚需今后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多中心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上颈椎不稳前路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10年9月,采用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手术治疗上颈椎不稳83例,男5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2岁。其中齿状突螺钉内固定36例,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16例,C2,3前路钢板内固定23例,齿状突螺钉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5例,齿状突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2例,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C2,3钢板内固定1例。结果:1例颈脊髓完全损伤患者,行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病例获得随访,时间8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所有病例寰枢椎获得稳定。36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及5例齿状突联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者,未植骨,齿状突骨性愈合。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病例:1例并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齿状突ⅡC型粉碎性骨折并寰枢关节前脱位,齿状突及植骨未骨性愈合,但寰枢关节纤维连接无不稳定表现;1例寰枢椎陈旧性前脱位Ⅰ期前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Ⅱ期后路Brooks钢丝内固定后路植骨,寰枢椎骨性融合。其他病例均植骨并获骨性融合。结论:上颈椎不稳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及不稳类型,选择相应的前路内固定,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7.
大肠重复癌MMR、p53、Bax、PCNA表达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在大肠重复癌与单发癌中的变化规律 ,及MMR、p5 3、Bax、PCNA表达与MSI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CR SSLP法对 38例大肠重复癌患者的 5 1处癌灶及 35例单发大肠癌分别进行MMR、p5 3、Bax、PCNA表达的检测和 5个微卫星位点MSI检测。结果重复癌组复制错误阳性率为 5 3% (2 7/ 5 1) ,单发癌组为 17% (6 / 35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11 2 5 ,P <0 0 1)。重复癌组中 ,RER 与MMR表达缺失有密切的相关性 ;RER 与 p5 3表达呈负相关 ;RER 组PCNA标记指数显著低于RER-组 ;RER 与低分化、近端大肠癌密切相关。结论MSI在大肠重复癌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MSI可作为预测大肠重复癌发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8.
肩后入路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肩胛骨系列骨折的手术适应证与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肩胛骨骨折,男18例,女4例,年龄25~65岁,平均35.5岁。根据术前X线片与CT扫描对骨折进行分型,确定手术指征,经肩后入路行切开复位,采用重建钢板、微型钢板、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22例均获9~28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疗效优1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4%。所有骨折平均在术后8.5周骨性愈合。结论:对不稳定性肩胛骨骨折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可恢复较好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在经口咽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2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7~65岁,平均39岁;其中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7例,游离齿状突合并寰枢椎脱位8例.均实施经口咽入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寰椎采用前路侧块螺钉固定,枢椎采用逆向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CT扫描观察术后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外倾角、下倾角、螺钉长度等.通过比较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寰齿间隙(ADI)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50枚,平均手术时间145 min,平均出血量94 mL.枢椎椎弓根螺钉的平均外倾角为20°、下倾角为15 °、螺钉长度为28 mm.24例患者术后获得10~2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JOA评分(15.7±1.1)分和末次随访时(16.0±0.7)分较术前(8.9±1.7)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I由术前(8.7±1.5) mm改善为术后(0.8±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7,P<0.05).结论 经口咽入路实施枢椎逆向椎弓根螺钉是可行的,但该技术具有一定风险,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审慎开展.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