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5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88篇
内科学   339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1242篇
预防医学   124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66篇
  5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目的 筛选适合临床常规使用的检测棒杆菌属药敏试验的方法,分析棒杆菌属的耐药状态,为临床合理使用相关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探讨gyrA、parC基因的改变与棒杆菌属耐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关系.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E-test、VITEK-AMS、微量稀释法等5种方法测试纹带棒杆菌及假结核棒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PCR扩增检测gyrA和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相关片段并测序,在GenBank中进行Blast及BlastX分析并观察氨基酸突变点,用NcoI酶进行PCR-RFLP.结果 5种方法在检测万古霉素药物敏感性无差异,K-B纸片扩散法有极重大误差及重大误差,经Bowk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在AST-GP67卡片中未充分生长;37株纹带棒杆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94.6%,30株菌发生双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91位Asp突变为Ala),5株菌单点突变(87位Ser突变为phe);PCR-RFLP经NcoI酶切后显示,敏感株和耐药株均产生3个条带.结论 棒杆菌属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VITEK-2 Compact仪器法、K-B纸片扩散法不适用于棒杆菌属药敏试验,E-test、琼脂稀释法可采纳,但红霉素除外;纹带棒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是gyrA基因突变引起,尤以双突变占优势,纹带棒杆菌不携带parC基因,不编码拓扑异构酶Ⅳ.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K-B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按CLSI 2009年标准判读,用WHONET 5.4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1年浙江省人民医院共收集到非重复的鲍氏不动杆菌606株,分离自ICU 237株占39.1%,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为26.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30.1%;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31.0%和40.8%,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为77.2%;2011年医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579株,164株分离自医院中心ICU(28.3%),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率最好为100.0%、妥布霉素为86.7%、左氧氟沙星为64.3%,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63.8%、82.4%,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55.3%、64.7%;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CRPA)检出率为44.6%.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低,CRPA、CRAB检出率高,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控制.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现状及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住院患者的各类微生物检测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分离,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从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58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为呼吸道分泌物占76.58%,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占13.29%,鲍氏不动杆菌的科室分布以外科ICU、干部科、呼吸内科为主,分别占27.85%、14.56%、10.76%;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严重的耐药性,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31.6%外,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在53.8%~90.5%;158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分离出89株泛耐药不动杆菌,占56.33%,对多黏菌素E敏感率达1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53.6%.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耐药严重,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针对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可选用多黏菌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含舒巴坦制剂的药物.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评价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监测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阿米卡星等每年的抗菌强度和主要抗菌药物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在同期相关分析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6、0.9565、0.9866,具有一般相关性(P<0.05),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的相关系数为0.9717,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细菌耐药迫在眉睫,应根据半衰期及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出最佳给药方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脑室或鞘内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枢感染的疗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5例鲍氏不动杆菌中枢感染病例严格按照脑脊液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通过静脉联合脑室或鞘内给药;结合脑脊液细菌学结果及患者原发疾病选择抗菌药物及给药途径,同时监测患者感染相关指标及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感染并发脑积水通过脑室外或腰大池引流进行处理.结果 治疗后5例患者中3例脑脊液培养阴性,其中2例治愈,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带脑积水出院;2例仅多黏菌素敏感患者死亡.结论 早期脑室及鞘内注射敏感抗菌药物是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中枢感染的安全有效方法;脑积水发生率较高,脑室外引流优于腰大池引流,引流需早期进行并保持通畅.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血流感染的临床疗效,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PDRAB所致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药敏、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血流感染患者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80.0%,细菌清除率64.0%,死亡4例,病死率16.0%;生存组患者肾功能逐渐好转,降钙素原下降,面死亡组肾功能、降钙素原升高.结论 PDRAB引起的血流感染,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流行现状及其感染特征,指导临床对MDROs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法 在MDROs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对ICU 2011年MDROs的分布、来源及感染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收治患者539例,发生MDROs感染68例、97例次,感染率12.69%、例次感染率18.28%;送检标本分离出MDROsl02株:革兰阴性菌84株占82.35%,革兰阳性菌18株占17.65%;主要是泛耐药与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50.98%,其中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96.15%;其他依次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泛耐药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占13.73%、10.78%、8.82%、8.82%、5.88%和0.98%; MDROs的来源本科获得占6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6.67%;MDROs感染与有创诊疗操作相关占60.78%.结论 ICU患者MDROs感染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有创诊疗操作是引起MDROs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调查一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医院ICU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再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各种基因检测,其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和ADC,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Ⅰ、ant(3")-Ⅰ,16S rRNA甲基化酶armA基因,抗菌制剂外排泵adeB、qacE△1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int Ⅰ 1、tnpU、tnp513、IS26、ISaba1及连锁检测ISaba1-ADC基因20株均为阳性;β-内酰胺酶基因OXA-23群,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Ⅰ b、aph(3')-Ⅰ及连锁检测ISaba1-OXA-23基因各有10株阳性,阳性率均为50.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与敏感菌株各10株,耐药率和敏感率均为5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TEM、qacE△1、armA、adeB、aac(3)-Ⅰ、ant(3")-Ⅰ、ADC与可移动遗传元件IS26、ISaba1、tnpU、tnp513、intⅠ 1高度相关,获得性耐药基因aac(6')-Ⅰb、ant(3")-Ⅰ、OXA-23与之也相关联,插入序列与β-内酰胺酶基因(ISaba1与ADC、ISaba1与OXA-23)连锁检测均呈阳性.结论 该组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一定的关联度,菌株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指标聚类分析显示的ISaba1与ADC-60,ISaba1与OXA-23相关联得到了测序验证.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痰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RBAB) 39种耐药相关基因.方法 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PI鉴定条/PSE5.0药敏条和美国BD公司的Phoenix NMIC/ID-109鉴定/药敏板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PCR法检测1株分离于合格痰标本PRBAB临床分离株29种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bla)、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1)、3种整合子基因(intⅠ 1、2、3)等39种耐药相关基因,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 该菌7种耐药相关基因阳性:bla基因(bla TEM、blaADC),AMEs基因[aac(6')-Ⅰb、aac(3)-Ⅰ、ant(3")-Ⅰ、qacE△1-sul1和Ⅰ类整合子基因(intⅠ1)];其他32种基因AMEs基因[aac(6')-Ⅱ、aac(3)-Ⅱ)、ant(2")-Ⅰ)等]均阴性.结论 泛耐药ABA耐药机制为多重机制,主要与7种耐药相关基因(bla TEM、blaADC、aac(6')-Ⅰb、aac(3)-Ⅰ、ant(3")-Ⅰ、qacE△1-sul1和Ⅰ类整合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正>鲍曼不动杆菌(Ab)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性和克隆传播的能力,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性流行[1],已成为我国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住院、入住监护室、接受机[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