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5篇
  免费   321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6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288篇
内科学   339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1242篇
预防医学   1244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966篇
  5篇
中国医学   102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554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27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ICU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和临床分布特征,为临床预防该菌所致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医院ICU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分离的96株鲍氏不动杆菌按规程行药敏试验及结果分析。结果鲍氏不动杆菌在ICU的分离率逐年增加,其中82.3%的标本来源于下呼吸道;该菌多药耐药现象较严重,耐药率最低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2.1%),其次是美罗培南(14.6%)、亚胺培南(17.7%)。结论 ICU中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日趋严重,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2.
目的 了解2005~2009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离情况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9年间所有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菌株在标本与病区的分布及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从2005年的0.39增至2009年的1.39;其在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最高(61.69%),其次是尿液(11.3%) ;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ICU)最高(44.48%);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2005年仅有五种〉50%,而到2009年仅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50%,其他14种耐药率均〉50%;其耐药率均呈递增的趋势,耐药性增幅列前3位的分别是:环丙沙星38.1%~76.3%、妥布霉素29.4%~78.3%、庆大霉素39.2%~80.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离率在逐年增加,其对多数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且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快速增长,应引起临床抗感染治疗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3.
正鲍曼不动杆菌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属于人体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院目标性监测耐药菌之一,常引发医院感染事件。鲍曼不动杆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且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  相似文献   
94.
摘要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特点及其耐药性变化,为临床科学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银川市某基层医院2012-2016年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基层医院5年内从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1 117 株,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分离例数最多,占总检出数的34.83%。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有37.78%分离自痰液标本,其次来源于肺泡灌洗液和伤口分泌物。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等耐药率超过30%。结论 该基层医院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普遍耐药,应加强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  相似文献   
95.
王玉春 《华夏医学》2015,28(3):170-174
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临床上出现了泛耐药菌株日趋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笔者就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基因分型、防治对策及病原治疗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6.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动态观察一株女性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方法:使用体外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0、24、48、72、96、120 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 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onjugatedconcanavalin A,FITC-conA)和碘化丙啶( andpropidium,PI)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观察卷曲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特点. 结果:获得生物膜形成过程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观察到卷曲乳杆菌在4 h即开始有散在的细菌黏附于盖玻片上,为可逆吸附期;8~20 h细菌黏附量逐渐增加,进入不可逆吸附期,20 h细菌聚集成团,生物膜初步形成;24~48 h形成大片的生物膜菌落,细菌镶嵌在大量多糖基质中,结构紧密,形态稳定,生物膜成熟;72 h后生物膜菌落开始解聚. 培养20 h乳杆菌生物膜密度为42. 7 × 10 -3 ± 6. 83 × 10 -3 ,24 h上升为102.5 ×10 -3 ±23.14 ×10 -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培养24 h乳杆菌生物膜形成. 结论:该株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在体外可形成生物膜,24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72 h生物膜开始解聚再定植.  相似文献   
97.
目的调查某院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污染情况及其同源性。方法对该院重症监护室(ICU)、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血液透析室、手术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采用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对ICU、EICU环境中污染的条件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扩增分型。结果除E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结果达标外,ICU及EICU各检测项目细菌计数均不达标;血液透析室及手术室采样标本均合格。ICU、EICU物体表面共采集标本53份,检出鲍曼不动杆菌7株,检出率为13.21%;此7株菌均为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其中6株基因型相同,与患者痰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型相同。结论该院重点部门环境中物体表面分离的碳青霉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同源性,应加强其环境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了解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同源性。方法收集该院ICU2012年1—12月血流感染患者血液、下呼吸道和静脉导管尖端分离的CRAB,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及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50株CRAB分离自患者血液26株、下呼吸道20株、静脉导管4株;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分离自患者血液(26株)、呼吸道(6株)和静脉导管尖端(4株)的36株CRAB进行PFGE,结果表明主要为7个PFGE型(A~G),其中A克隆5株,B克隆2株,C克隆3株,D克隆4株,E克隆3株,F克隆8株,G克隆3株;其余8株菌为散发。该ICU分为Ⅰ、Ⅱ区,其中A、B、F克隆在两个病区间均存在。3例患者不同部位分离的CRAB为同一克隆,其中2例血液、下呼吸道、静脉导管尖端为同一克隆,另1例血液和下呼吸道为同一克隆。对其中6例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CRAB进行PFGE分型,3例同属D克隆。对12例血流感染患者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4例患者培养阳性,且为CRAB,分别与各自血液分离株为同一克隆。结论 ICU存在CRAB血流感染流行,患者间交叉传播是医院流行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9.
目的了解腹腔感染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腹腔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的腹腔感染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检测,并将数据输入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 946份腹腔感染标本分离非重复病原菌810株,培养阳性率5.08%;革兰阴性杆菌485株(59.88%),革兰阳性菌275株(33.95%),真菌50株(6.17%);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4.20%)、屎肠球菌(15.06%)、鲍曼不动杆菌(8.89%)、肺炎克雷伯菌(7.66%)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91%)。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9.18%和32.79%,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仍高度敏感,但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占4.08%~6.67%;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占52.11%(37/7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3.57%(15/2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71.43%(40/56),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占8.26%。结论该院腹腔感染病原菌主要是以大肠埃希菌为代表的革兰阴性菌,屎肠球菌是最常见革兰阳性致病菌,细菌耐药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对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破坏作用以及与左氧氟沙星(LFX)的联合杀菌效果。方法选取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FOS及LFX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连续稀释法测定生物膜内活菌计数,结晶紫染色法半定量生物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生物膜经抗生素作用24 h后,生物膜半定量显示,FOS组及FOS+LFX组吸光度值均少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LFX组吸光度值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S组及LFX组的生物膜内活菌计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S+LFX组第4,8,24 h膜内活菌计数均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FOS能破坏鲍曼不动杆菌已形成的生物膜,并可增强LFX对生物膜内鲍曼不动杆菌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