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3篇 |
免费 | 105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7篇 |
儿科学 | 84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156篇 |
口腔科学 | 243篇 |
临床医学 | 189篇 |
内科学 | 84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57篇 |
特种医学 | 89篇 |
外科学 | 1607篇 |
综合类 | 316篇 |
预防医学 | 72篇 |
眼科学 | 21篇 |
药学 | 70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1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138篇 |
2021年 | 169篇 |
2020年 | 130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40篇 |
2017年 | 127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75篇 |
2010年 | 115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84篇 |
2004年 | 62篇 |
2003年 | 70篇 |
2002年 | 77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单侧唇裂鼻畸形初期整复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唇裂鼻畸形是复杂的三维结构上的畸形,近半个世纪来其整复时间提前到了婴幼儿期。传统的术前正畸及新的术前鼻牙槽塑型给唇裂鼻畸形初期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手术时运用各种盲视或直视切口、不同范围的软组织剥离、各种悬吊技术及术后的鼻模固定等使整复效果不断提高。初期整复显示了较好的美学效果,且减少了患儿的心理障碍。就现阶段单侧唇裂鼻畸形初期整复的理念及常用方法予以总结,以便探讨其发展趋势及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婴儿期早期修复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的效果。方法:采用Millard术式,同时经唇裂手术切口入路恢复大翼软骨、鼻肌的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剪断口轮匝肌和鼻前棘的异位附着点纠正鼻小柱的偏斜,将患侧鼻翼软骨提到与健侧同一高度,并行贯穿褥式缝合固定。结果:共治疗26例患儿,随访6~2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在唇裂修复同期进行鼻畸形的矫正,可获得即刻的手术效果和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该方法能消除严重的唇裂鼻畸形,并可能降低再次手术及手术难度。对于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而言,是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肋骨畸形的患儿肺功能受损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58例先天性脊柱侧弯合并肋骨畸形的患儿肺功能检查结果与脊柱侧弯、肋骨畸形等影像学检查资料的相关性。结果58例患儿中,有34发生肋骨畸形,其中合并肋骨融合16例,肋骨缺如14例,肋骨融合与缺如4例;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肺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肺功能最大肺活量实测值/预计值(Vcmax%)与Cobb角呈负相关(P<0.05);除去Cobb角因素,胸腰段组脊柱侧弯患儿肺功能好于胸段组(P<0.05),非合并肋骨畸形先天脊柱侧弯患儿肺功能好于合并连续3根以上肋骨融合的患儿(P<0.05)。结论先天脊柱侧弯患儿肺功能不同程度降低,侧弯越严重的患儿胸廓畸形的范围越大,特别是合并广泛肋骨畸形时,肺功能损伤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FoxO1基因在新疆维吾尔族先天性马蹄内翻足(ICTEV)中的表达及FoxO1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新疆地区51例维吾尔族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和25例维吾尔族健康儿童足部肌肉组织中FoxO1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不同畸形程度维吾尔族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FoxO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CTEV患儿FoxO1蛋白表达水平(0.52±0.23)低于正常儿童(1.61±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DimeglioⅡ、Ⅲ、Ⅳ型ICTEV的FoxO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24、0.67±0.15、0.24±0.19;维吾尔族ICTEV畸形程度与FoxO1 mRNA相对表达量呈负相关性(P=0.039).结论 FoxO1基因转录水平随ICTEV畸形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提示FoxO1基因可能参与了维吾尔族ICTEV的整个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比较全脊椎切除术(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5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VCR手术组(n=17)和VCD手术组(n=18),分别行VCR、VCD手术治疗,以术后1周的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颌眉角、C7铅垂线评价矫正效果,评估患者满意度、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VCR组治疗后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33.5±6.7)°、颌眉角(10.1±6.5)°、C7铅垂线(11.7±5.8cm)与治疗前相比,VCD组治疗后3项指标分别为(29.4±6.8)°、(9.8±5.7)°和(12.2±5.6)cm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末次随访时VCD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VC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CR和VCD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期并发重度车轮状后凸畸形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很高,但VCD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VCR组,提示VCD的长期效果可能优于VCR。 相似文献
996.
脊柱畸形是一种高致畸致残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可覆盖全生命周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有了显著的进步。目前人工智能在疾病的诊疗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也逐渐被应用于脊柱畸形的筛查、诊治、手术决策、术中操作和并发症预测等多个方面。近年来,许多研究对此方向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很多具有优秀表现和广阔应用前景的方案与模型,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矫正下颌角肥大伴长颏畸形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笔者科室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6例下颌骨肥大伴长颏畸形患者,分别采用U形截骨术和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两种术式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U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为9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总有效率高于U形截骨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U形截骨术后,其中5例患者出现下唇麻木或肿胀,1例有轻微皮肤软组织下垂;采用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后,其中8例患者口唇有不同程度的麻木或肿胀,1例出现下颌部局部轻度血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U形截骨术组患者满意度为8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患者满意度为100.00%,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组满意度高于U形截骨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下颌角截骨术,U形截骨术以及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均可进一步改善矫正效果,满足患者术前要求。其中,下颌骨超长弧形截骨术具有更佳的矫正效果,并能提高患者对矫正术后的满意度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前规划及术中辅助操作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例成人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163(47.67±13.32)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脊柱陈旧性结核伴后凸畸形2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畸形2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4例。将患者脊柱CT断层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7.0软件中,建立脊柱三维模型,通过3D打印机制作脊柱模型,然后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操作,分析其术后影像学参数的改善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年以上,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侧凸Cobb角,最大后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C7PL-CSVL)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参数等相关影像学参数,进一步评估其矫形效果。结果:12例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脊柱矫形术在1∶1脊柱模型的指导下,采用不同的截骨矫形内固定融合方式(其中4例畸形较重... 相似文献
999.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2020,35(2):380-387
Background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describe our functional stepwise multiple needle puncturing (MNP) technique as the final step in medial ligament balancing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and (2) evaluate whether this technique can provide sufficient medial release with safety.MethodsA total of 137 patients with 212 consecutive knees who underwent TKAs with or without functional stepwise MNP of superficial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was recruited in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Eighty-one patients with 129 knees who performed serial stress radiographs were enrolled in the final assessment. Superficial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was punctured selectively (anteriorly or posteriorly or both) and sequentially depending on the site and degree of tightness. Mediolateral stability was assessed using serial stress radiographs and comparison was performed between the MNP and the non-MNP groups at postoperative 6 months and 1 year. Clinical outcomes were also evaluated between 2 groups.ResultsFifty-five TKAs required additional stepwise MNP (anterior needling 19, posterior needling 3, both anterior and posterior needling 33). Preoperative hip-knee-ankle angle and the difference in varus-valgus stress angl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NP and the non-MNP groups, respectively (P = .009, P = .037).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ing the varus-valgus stress angle between the MNP and the non-MNP groups during serial assessment. Clinical outcomes including range of motion also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ConclusionFunctional medial ligament balancing with stepwise MNP can provide sufficient medial release with safety in TKA with varus aligned knee without clinical deterioration or complication such as instability.Level of EvidenceLevel II,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