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977篇
  免费   25456篇
  国内免费   8483篇
耳鼻咽喉   5119篇
儿科学   6442篇
妇产科学   5853篇
基础医学   29553篇
口腔科学   10599篇
临床医学   31781篇
内科学   39271篇
皮肤病学   3931篇
神经病学   16907篇
特种医学   66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4篇
外科学   51213篇
综合类   49646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一般理论   31篇
预防医学   21032篇
眼科学   9813篇
药学   28744篇
  347篇
中国医学   17419篇
肿瘤学   25521篇
  2024年   946篇
  2023年   5674篇
  2022年   10244篇
  2021年   13871篇
  2020年   13366篇
  2019年   12070篇
  2018年   11620篇
  2017年   11330篇
  2016年   11654篇
  2015年   11370篇
  2014年   20437篇
  2013年   23367篇
  2012年   18065篇
  2011年   19725篇
  2010年   16619篇
  2009年   15605篇
  2008年   14933篇
  2007年   16017篇
  2006年   14427篇
  2005年   13482篇
  2004年   11685篇
  2003年   10071篇
  2002年   7756篇
  2001年   7293篇
  2000年   6045篇
  1999年   5416篇
  1998年   4077篇
  1997年   3665篇
  1996年   3472篇
  1995年   3185篇
  1994年   2835篇
  1993年   2485篇
  1992年   2122篇
  1991年   1907篇
  1990年   1476篇
  1989年   1449篇
  1988年   1333篇
  1987年   1101篇
  1986年   880篇
  1985年   1036篇
  1984年   998篇
  1983年   635篇
  1982年   774篇
  1981年   650篇
  1980年   559篇
  1979年   461篇
  1978年   342篇
  1977年   291篇
  1976年   309篇
  1975年   19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美容的临床与组织学评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的临床与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 1998年至 2 0 0 3年接诊的 5 2例在外院注射了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并引起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与组织学研究。为了便于比较 ,另选 12例 1988年~ 1994年期间接受液态硅胶注射的患者取出的组织病理切片与之对照研究。结果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后并发症以局部硬结最多见 ,而且多发生在注射后 1~ 2年左右时间里。人体组织对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的反应为多核异物巨细胞增生 ,并形成肉芽肿。与液态硅胶比较 ,注射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引起组织的淋巴细胞反应弱 ,材料周围的纤维包膜较薄。机体内长期存留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可能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反应。结论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作为软组织填充剂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 :探讨6 7Ga心肌显像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VMC)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静脉注射6 7Ga 枸橼酸盐 ,48h、72h后开始显像 ,观察心脏部位放射性浓聚情况 ,并计算心 /肺 (H/L)指数 ,根据H/L指数判断心肌炎性病变的严重程度 (H/L指数 >1.2为阳性 )。结果 :7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中 ,50例阳性 (占 64% ) ,其中急性期阳性率为 84% ,恢复期阳性率为 50 % ,慢性期为 2 9% ,急性期阳性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慢性期 (P<0 .0 5)。结论 :心肌6 7Ga放射性浓聚与心肌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直接反映了病变心肌的炎症反应情况 ,对诊断VMC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并对VMC治疗、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5.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的治疗效果。②方法 148例CAD病人,体外循环下行旁路移置术(CABG)6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旁路移置术(OPCAB)86例。③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3例,8例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45例病人术后康复出院。④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置术是治疗CA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技术条件允许情况下应尽量行非体外循环旁路移置术和全动脉化旁路移置术。  相似文献   
996.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门诊无痛内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 (BIS)监测对门诊无痛内镜检查病人麻醉过程及恢复的意义。方法  12 0例择期在丙泊酚 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胃镜检查的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BIS监测组 (A组 )与常规监测组 (B组 ) ,每组 6 0例。静脉给予芬太尼 1μg/kg、丙泊酚 0 5mg/kg负荷量后 ,丙泊酚的维持量A组根据BIS值 (4 5~ 6 0 )调节 ,B组仅根据临床体征调节。记录丙泊酚用量、术中反应、胃镜检查时间及留观时间等。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及麻醉前MAP、HR、SpO2 、BIS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 )。丙泊酚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 ,留观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 (P <0 0 1)。MAP在麻醉诱导入睡后和插镜时两组均有下降 ,但A组降幅低于B组 (P <0 0 1)。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 (P <0 0 1)。结论 BIS监测用于门诊麻醉对预防麻醉药用量不足或逾量 ,减轻血液动力学改变 ,避免术中肢动与知晓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麻醉安全 ,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7.
高密度cDNA微阵列技术检测乳腺癌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描绘乳腺癌的基因差异表达谱,以寻找乳腺癌新的肿瘤相关候选基因和分子标志。方法 用含14000个cDNA克隆的表达微阵列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癌旁组织及乳腺非癌组织的mRNA表达,并分析其表达的差异。结果 乳腺癌组织与乳腺非癌组织比较有80个差异表达基因,乳腺癌组织与乳腺癌旁组织比较有57个差异表达基因,乳腺癌旁组织与乳腺非癌组织比较有29个差异表达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与乳腺非癌组织和乳腺癌旁组织比较中有14个差异表达基因是一致的。结论 用微阵列技术对乳腺癌的肿瘤相关基因和分子标志作初步探索,为了解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发展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的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临床明确诊断的 3 4例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尿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并对隐性感染或感染源进行治疗 ,然后再行肝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结果  3 4例患者介入治疗前血糖均降到 9.0mmol/L以下 ,尿糖控制在 -~ ++,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仅有 2例出现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经抗炎、利胆治疗后安全出院。结论 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血糖、尿糖降到一定的范围内 ,消除潜在的感染 ,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9.
第四脑室囊虫病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四室脑囊虫诊断及治疗方治。方法:回顾分析1992年5月--2002年12月收治的四室脑囊虫21例,术前所有患者行头颅CT扫描,其中15例MR检查,21例患者行血清及脑脊液囊虫ELISA检查。所有患者术前1d行脑室外引流,均经枕下正中入路行四室囊虫摘除术,其中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CT扫描示四脑室呈囊性扩张且伴脑积水,MRI矢状位T1加权像示四室完整的包囊。血清囊虫ELISA检查19例阳性,脑脊液21例阳性。所有患者术后高颅压症状均立即解除,随访27.4月未见复发。结论:MRI是诊断四室脑囊虫最准确的方法。血清囊虫-ELISA检查简便,但脑脊液检查比血清更敏感。术前脑室外引流很有必要,枕下正中入路四室囊虫摘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Laparoscopic colposuspension is one of many new operations for treating female urinary stress incontinence. With initially reported success rat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open procedure, it appears t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laparoscopy (such as minimal invasiveness and quicker return to normal activities)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andard procedure. Different methods and approaches are used, but endoscopic suture techniques remain difficult and time-consuming. The use of endostapling devices for fixation of alloplastic material has been a tempting alternative. We present a case during which laparoscopic colposuspension was performed using staples and mesh. Incontinence did not improve, and the patient suffered severe chronic pain for 18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moval of the alloplastic material and traditional abdominal resuspension led to complete c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