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0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125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0篇
临床医学   163篇
内科学   112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8篇
特种医学   88篇
外科学   78篇
综合类   33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120篇
中国医学   6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近年来,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在血管领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镁基合金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比铁基合金和锌基合金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镁基合金的降解速度太快,无法与组织愈合的速度相匹配,而且还表现出不均匀腐蚀的特性。因此,研究者们从支架的表面改性、锻造工艺和成分配比等方面优化支架生物金属特性,并且逐步运用到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本综述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国内外发展历程;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特性;镁基合金生物可降解支架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2.
血管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两个重要原因。“血小板一粒细胞”或“粒细胞一内皮细胞”聚集体的形成促进了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现以“血小板一粒细胞”聚集体在血管再狭窄中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3.
84.
邓伟胜  凌维汉  王弘 《临床荟萃》2020,35(6):521-524
目的 探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S)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组,平均随访15个月,以支架植入段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3例)和对照组(77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动脉造影结果的差异,分析其与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通过对可能与ISRS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SRS的危险因素有:2型糖尿病(OR=6.392, 95%CI 1.361 30.032)、支架长度>13 mm(OR=1.799, 95%CI 1.209 2.678)、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OR=0.069, 95%CI 0.013 0.383)、椎动脉起始部变异(OR=7.369, 95%CI 1.558 34.860)以及合并多处狭窄病变(OR=8.985, 95%CI 1.339 60.290)。结论 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13 mm、椎动脉原始内径<3.5 mm、椎动脉起始部变异及合并多处狭窄为预测ISRS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更加重视这类危险因素患者的术前评估、随访和复查。  相似文献   
85.
ObjectiveWe evaluat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levels of mac‐2 binding protein (M2BP) with the risk of in‐stent restenosis (ISR)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MethodsPlasma M2BP levels were compared between 258 patients who experienced ISR at 12‐months post‐PCI and 258 patients, matched for age and sex, without angiographic evidence of ISR.ResultsThe plasma M2BP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ISR than in the non‐ISR group.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adjusted for potential clinical, biochemical, and angiography characteristics, M2BP remained as an independent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ISR.ConclusionsM2BP may be an important predictive biomarker of ISR and may be useful in identifying at‐risk patients.  相似文献   
86.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大鼠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探讨MMP-9在大鼠动脉损伤后发挥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胸主动脉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及图像分析方法,对MMP-9在动脉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MMP-9在球囊损伤组大鼠动脉内膜及中膜呈强阳性表达.动脉损伤后第1天表达开始增加,第10天达到最高峰,第28天仍有少量表达.结论MMP-9在动脉球囊损伤术后合成、分泌增多,在早期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发挥其降解Ⅳ型基底膜胶原的作用,在再狭窄早期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观察球囊导管损伤大鼠主动脉内膜以后基质金属蛋白酶一2在内膜表达的变化过程。方法70只SD大鼠按照不同的时间段分为七个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从颈总动脉切开应用2F Fogarty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至肾动脉水平,球囊充放气3次,然后结扎颈总动脉,对照组只切开然后结扎颈总动脉而不损伤内膜,然后于不同的时间段处死大鼠取主动脉以及内膜,处死前30min从尾静脉注入Evansblue以便证实为主动脉内膜,分别进行HE染色,Gelatin Zymography来分析动脉内膜损伤以后MMP-2表达的变化。结果MMP-2于损伤后开始升高,至5天时达到顶点,而后逐渐下降,内膜增生则是28天最为显著。结论动脉内膜损伤以后MMP-2表达有着规律的变化且与内膜增生并不成比例,MMP-2的升高先于内膜增生,为治疗动脉损伤后血管再狭窄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在评估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EA)后再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CEA治疗的272例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采用三维超声定量检测术前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GSM)、总体积(TPV)、GSM/TPV和最大横截面积,以及手术前后残余管腔面积.术后随访6~53个月,中位时...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清microRNA-224(miR-224)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接受治疗的212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其分为狭窄组(n=42)和非狭窄组(n=170).采用实...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大鼠反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B(AT1B)RNA转移对大鼠颈动脉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影响。方法 利用重组腺病毒载体将大鼠反义AT1B RNA转移至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 ,2 1天后观察其对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用腺病毒载体转导大鼠反义AT1BRNA至大鼠球囊损伤的颈动脉 ,与对照组相比 ,2 1天后损伤血管新生内膜 /中层面积比降低了 4 7%(P <0 0 0 1)。结论 反义AT1BRNA对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可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