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3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28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286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115篇
内科学   534篇
皮肤病学   192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68篇
外科学   59篇
综合类   496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93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674篇
  1篇
中国医学   848篇
肿瘤学   8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244篇
  2011年   233篇
  2010年   211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黄芪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黄芪提取物(EA)对实验性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栓线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含水量、病理组织学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EA(20、40、80 mg/kg)对大鼠MCAO 2 h再灌注24 h的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含水量的增加,减小MCAO 2 h再灌注后大鼠的脑梗死体积; EA各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组织病理变化;EA(80 mg/kg)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全血黏度、高切还原黏度、高切相对黏度、低切相对黏度的升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 EA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槟榔子(Areca catechu)粗提取物中所含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使用70%甲醇水溶液对槟榔子进行粗提取。使用生物发光血小板凝集仪在富血小板血浆中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使用分光光度计在试管内测定槟榔子粗提取物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槟榔子中的多种化合物以测定槟榔子中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结果: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抑制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血小板活化因子、肾上腺素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尤其对二磷酸腺苷及钙离子载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最为明显;槟榔子粗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所检测的槟榔子所含化合物中,只有儿茶素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这种抑制作用显著弱于槟榔子粗提取物,提示槟榔子中的其他成分参与了这种抑制作用;鞣酸、没食子酸、薯蓣皂苷元和异去甲槟榔次碱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其中鞣酸的抑制作用强于槟榔子粗提取物。结论:槟榔子中含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有效成分,而发挥这些功效的确切成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3.
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需求量大幅增加。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包括天然植物提取法、化学合成法、生物工程技术法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藜芦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红树林植物海榄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树林植物海榄雌Avicennia marina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色谱、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海榄雌枝、叶的提取物中分离获得10个化合物,鉴定结构分别为acteoside(Ⅰ)、isoacteoside(Ⅱ)、syringaresinol(Ⅲ)、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Ⅳ)、3-吲哚甲酸(Ⅴ)、白桦酸(Ⅵ)、白桦醇(Ⅶ)、羽扇豆醇(Ⅷ)、白骨壤醌C(Ⅸ)和山柰酚(Ⅹ)。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克隆马铃薯块茎特异性的高效启动子Ppatatin并构建其驱动的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植物表达载体.方法 提取马铃薯基因组DNA作为模板,根据Genebank数据库信息设计Ppatatin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获得Ppatatin片段,并进行测序鉴定;利用PLACE等数据库对序列进行启动子元件分析;通过重叠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体外连接、转化等技术,以双元载体pCambia-2301为骨架,构建Ppatatin驱动的hIL12表达载体.结果 成功从马铃薯基因组中扩增得到了1019 bp大小的启动子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含有典型的启动子元件如TATA-box,以及一些组织特异性的相关响应元件,符合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特征;成功获得了基于pCambia-2301的Ppatatin驱动的hIL12植物表达载体.结论 获得的Ppatatin启动子及其驱动的hIL12表达载体,为提高hIL12在植物生物反应器中表达量以及优化马铃薯生物反应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真菌植物提取物AMH-D的体内抗肿瘤作用,与环磷酰胺是否具有联合作用以及联合作用的形式和强度,为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科研基础.方法昆明种小鼠右腋皮下接种S-180肿瘤细胞,随机分组后,第2天开始腹腔注射给药,隔天给药1次,第11天处死小鼠,剥离并称重肿瘤,以肿瘤重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结果提取物AMH-D能显著抑制S-180的生长,在剂量为150 mg/kg时抑瘤率达50.45%,其肿瘤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AMH-D对小鼠体重增长没有明显的影响.AMH-D与环磷酰胺具有体内协同抗肿瘤作用.结论真菌植物提取物AMH-D具有体内抑制S-180肿瘤作用,并与临床抗癌药物环磷酰胺具有体内联合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本研究旨在证实朝鲜白头翁、人参和甘草的复合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Pulsatillakoreana(Yabe ex Nakai)Nakai ex T.Mori.,PanaxginsengC.A.Meyer and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WEPPG)的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使用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致血管生成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模型衡量细胞的增殖、黏附及迁移,同时进行细管形成实验及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致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检测WEPPG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结果:WEPPG能够显著抑制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所致血管生成的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及迁移。信号蛋白分析显示多种蛋白表达变化,如细胞周期素A、p63、KIP2的上调及nibrin蛋白和黏着斑激酶的下调。与对照组相比,WEPPG显著减少了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WEPPG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这可能是这种药物具有抗癌功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8.
乙烯装置的模拟需要有准确的裂解炉进料信息,而通过对进料系统的模拟计算可以从较易测得的原料信息得到所需的裂解炉进料信息。通过对某石化企业乙烯装置进料系统进行模拟,根据体系特点集成数据校正以解决流量测量数据的不平衡和不完整的问题,利用数据的空间冗余提高了模拟计算所用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针对体系的特殊性提出了数据校正过程中出现几类负值的处理方法,最后模拟得到所需的裂解炉进料性质数据。  相似文献   
109.
Background: Gut microbiota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 obesity and diabetes, ye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role in the toxicodynamics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including those recently found to be obesogenic and diabetogenic.Objectives: We integrated evidence that independently links gu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to obesity and diabetes, providing a framework for suggesting how these environmental factors may interact with these diseases, and identified future research needs.Methods: We examined studies with germ-free or antibiotic-treated laboratory animals, and human studies that evaluated how dietary influences and microbial changes affected obesity and diabet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studies evaluating how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xposures may affect obesity and diabetes were summarized, and research gaps on how gut ecology may affect the dis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were identified.Results: Mounting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ffects obesity and diabetes, as does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The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literature also suggests that inter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may affect chemical metabolism via direct activation of chemicals, depletion of metabolites needed for biotransformation, alteration of host biotransformation enzyme activities, changes in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altered bioavail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and/or antioxidants from food, and alterations in gut motility and barrier function.Conclusions: Variations in gut microbiota are likely to affect human toxicodynamics and increase individual exposure to obesogenic and diabetogenic chemicals. Combating the global obesity and diabetes epidemics requires a multifaceted approach that should include greater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the impact of interindividual gut microbe variability on the disposition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s in humans.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对某五金塑胶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结果该建设项目噪声、电焊弧光、正己烷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超标率分别为38.27%、25.00%、25.00%;其余各检测和测量项目的结果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该项目防尘、防暑降温措施有效;防毒措施基本有效;噪声、紫外辐射控制效果欠佳,需进一步整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