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7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47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4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2031篇
内科学   205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1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95篇
综合类   37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8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6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61篇
  1983年   67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结果分析.方法应用三腔ICD治疗5例心衰同时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4例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脏病,1例为冠心病,2例有昏厥史.4例植入INSYNC 7272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1例植入V-350 ICD.结果随访时间1~14月,心功能得到改善,未发生室速,均未发生昏厥.5例中1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发作(简称室颤)均被ICD识别并进行放电除颤治疗,挽救了患者的生命.结论三腔ICD是治疗猝死、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胃窦肌间神经丛中单胺氧化酶mRNA表达,探讨5羟色胺(5-HT)在胃起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手术建立Wistar大鼠胃起搏模型(近远端胃各缝制一对电极),分为起搏组(n=10)和对照组(n=6)。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起搏组和对照组胃窦肌间神经丛中MAO-A mRNA、MAO-B mRNA的表达量,以恒定表达的β-actin作为内参照。计算MAO-AmRNA、MAO-B mRNA与β-actin mRNA表达积分光密度值的比例(MA/B,MB/B),以反映组织中MAO-AmRNA、MAO-B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RT-PCR研究显示起搏组MAO-A mRNA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起搏组MA/B比值明显较对照组较少(0.37±0.11vs0.95±0.57,P<0.001);而起搏组MAO-B mRNA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两组间MB/B比值比较也无显著性意义(0.97±0.24vs1.01±0.58,P>0.05)。结论胃起博后胃肌间神经丛内单胺氧化酶mRNA表达量明显减少,表明胃窦肌间神经丛内5-HT可能在胃起搏中发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终止妊娠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51例我院及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门诊或住妊娠期PVST患者,TEAP终止发作,观察窦性心律转复率。结果:51例患者TEAP均终止了PSVT发作,转复率100.0%。结论:TEAP转复妊娠期PSVT安全、有效、副反应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双腔(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的变化规律,初步探讨VVI技术在评价右心室运动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23例DDD起搏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VVI技术检测右心室室壁各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运动位移,并比较术前术后之差异。结果术前术后右心室各室壁不同节段心肌收缩峰值位移表现为从基底段到心尖段依次降低,其中基底段与心尖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前相比,术后后间隔、游离壁及右心室整体位移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D起搏后右心室心肌运动位移较术前明显降低;VVI可精确测量DDD起搏前后右心室心肌位移的程度,从而客观反映右心室之运动状态,进而判断右心室之功能。  相似文献   
45.
组织多普勒指导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室电极植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探索非缺血性心肌病中左室电极位于延迟收缩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3例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根据收缩速度达峰时间判断左室延迟收缩的部位。术中行冠状静脉窦逆行造影,根据术前组织多普勒左室延迟收缩部位选择左室电极位置,并通过X线后前位、侧位、右前斜和左前斜位确定冠状静脉窦电极的位置,根据左室电极的位置是否与延迟收缩部位相符,将患者分为A组(n=20):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符合者;B组(n=13):电极位置和延迟收缩部位不符合者。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年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QRS宽度以及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Ts—S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RT后6月,两组患者的NYHA、LVESV和二尖瓣返流程度(MR)分级等参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LVEF增加和LVESV缩小较B组显著(P〈0.01)。结论在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中,CRT左室电极位置与延迟收缩部位符合患者的左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改善优于不符合患者,组织多普勒可用于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  相似文献   
46.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不同。方法:60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随机分组,分别行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A组)及右室心尖部起搏(B组)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量(Sv),E峰值,E/A值,二尖瓣返流量。结果: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QRS波时限增宽程度小,LVEF以及Sv降低程度小。结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较小,可能是一个更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47.
Severe hypertension sometimes improves with treatment of bradycardia but this phenomenon is under‐reported. Here, an elderly gentleman with complete heart block and a hypertensive emergency was refractory to medical therapies and blood pressure only improved following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e discuss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relating to heart rate and artificial pacing.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模型,对心房颤动(房颤)早期的重构现象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心房肌细胞,并建立快速电场刺激起搏细胞模型,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刺激前后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培养至第4天,细胞生长密度可以达到瓶底70%左右,数目可达(2~3)×109/L,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90%以上培养细胞α-肌动蛋白抗体染色阳性;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了培养心房肌细胞及经电场刺激(600次/min,1·5V/cm)24h后的心房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周期,动作电位周期分别为(64·2±4·6)ms和(56·6±4·1)ms,刺激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到刺激后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去分化改变。结论:经快速起搏24h后,心房肌细胞发生了电及结构重构;利用原代培养的心房肌细胞建立快速起搏的房颤模型,可以对房颤早期的重构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和心尖部(RVA)植入起搏电极导线的可操作特性和电参数异同.方法:259例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148例)和RVA起搏组(111例),评价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起搏参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在两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RVOT起搏组1个月及6个月感知阈值高于RVA起搏组,术中两组间无差别;100%起搏QRS波时限RVA起搏组明显长于RVOT起搏组;两组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无差别;与RVA起搏明显不同,RVOT间隔部的电极导线固定后张力不受膈肌运动的影响;导线螺旋旋出后,提拉电极导线呈接近“L”型,起搏无脱失、电极导线不脱落及心内膜图ST段抬高比旋前大于3mV是其固定牢固的指标.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电极导线有良好的可操作特性,短期随访电极导线固定牢固、电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