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9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6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739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7篇
药学   66篇
  1篇
中国医学   135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糖尿病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两组均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72.4%和86.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改变不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两组血FPG、GHB、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4治疗后两组NO升高、ET-1、VEGF降低(P<0.01),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对防治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复方七芍降压片干预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肝肾阴虚、瘀血生风证)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相同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七芍降压片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中医证候积分、超声心动图,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I)、醛固酮(ALD)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IVPWT)、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的比较,观察组二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峰值速度/舒张晚期最大峰值速度(E/A)、等容舒张时间(IVRT)、E峰减速时间(EDT)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AngⅡ、ALD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AngⅡ、AL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七芍降压片联合替米沙坦治疗,可有效减少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肝肾阴虚、瘀血生风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逆转左心室肥厚,并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93.
目的从实验的角度分析和比较补泻不同配伍补阴方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抗衰老作用机制。方法观察补泻不同配伍补阴方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对D-半乳糖(D-gal)致亚急性衰老大鼠三磷酸腺苷酶(ATPase)及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结果亚急性衰老大鼠肝、脑组织中ATPase活力降低而脑海马区的Bcl-2和Bax表达升高,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干预后,大鼠Na+-K+-AT-Pase和Ca2+-Mg2+-ATPase活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Bcl-2的表达上调而Bax表达下调。结论左归丸、六味地黄丸及两方共有"三补"药物组的抗衰老作用可能与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改善细胞凋亡作用有关,两补阴方尽管存在补泻配伍方法上的不同,但在本研究中未出现显著性药理作用差异,提示"三补"在两方中发挥了优势性作用  相似文献   
94.
慢性咳嗽,病情顽固,治疗棘手。本文介绍1例久治枉效的慢性咳嗽患者,李士懋教授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初诊无效,加用养血之阿胶、当归后症状大减,续服恢复正常,随访亦无复发。  相似文献   
95.
西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常以激素替代治疗为主,症状改善不显.汪悦教授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病多以肾阳不足为根本,肝郁气滞为发病的关键,治疗时应抓住疾病的本质,并注重随证加减应用,以附桂地黄汤和逍遥丸为基础方加减,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早期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nephrin mRNA及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肾切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按各组相应药物剂量灌胃。于第6周末检测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UPro)定量及肾功能水平;取肾脏行HE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肾皮质组织病理改变;RT-PCR法测肾皮质nephrin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与肾切组大鼠相比,光镜及电镜下已出现糖尿病肾病病理改变,各治疗组肾皮质病理病变较轻,厄贝沙坦组、中药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高剂量组比较Upro量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功能明显改善(P0.05);厄贝沙坦组及中药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nephrin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DN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观察养肺消积分期疗法对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6例,其中综合治疗组82例,单纯西医组74例,综合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养肺消积分期疗法按阶段治疗,以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PFS)、中位生存期(MST)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肿瘤控制率(DCR)、不良反应等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综合治疗组第1年、第2年总生存率分别较单纯西医组提高了23.9%、14.6%(P<0.05);与单纯西医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均提高了3个月(P<0.01);综合治疗组瘤体控制率比单纯西医组提高13.2%(P<0.05).结论 养肺消积分期疗法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增加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小,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复方与CVB3对乳鼠心肌细胞葡萄糖转运体2表达的影响,以期从基因水平揭示CVB3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及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证实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是治疗CVB3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方剂。方法通过改良的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分离大鼠心肌细胞CVB3感染组和益气活血中药复方给药组差异表达的基因,并通过荧光RT-PCR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SSH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复方治疗组中葡萄糖转运体2基因的表达比CVB3病毒组中低,这一结果通过荧光RT-PCR得到验证。结论核糖体蛋白S20基因表达上调可能是CVB3致病毒性心肌炎机制之一;益气活血法能够通过下调核糖体蛋白S20基因的表达而实现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
[目的]观察中药蕲蛇对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对5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服用益气养阴祛瘀方+蕲蛇;对照组26例,服用益气养阴祛瘀方。观察各组患者研究前后临床症状、疾病活动度、中医证候、生存质量、实验室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好转,疾病活动度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免疫功能均有所改善,尤其是免疫球蛋白G(IgG)有大幅度下降。[结论]蕲蛇水煎剂能减轻干燥综合征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质量,这可能与其免疫抑制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0.
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到中医中药的研究上来,从基因和分子水平研究中医的基础理论、疾病的本质和中药的作用,既不脱离中医的整体观,又能使中医从客观化、定量化上与综合、演绎的方法联系在一起,填补中医缺乏微观还原分析的空白,不但有利于中医从朴素的方法论尽快地转到现代辨证的方法上来,也有利于利用基因组学这一纽带将传统的中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