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中药多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3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美沙拉嗪口服联合灌肠治疗)与研究组(中药煎液内服+中药灌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各68例。分析2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炎症因子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CD4+/CD8+)、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评分、中医症状(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评分及总积分)评分、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0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CD4+与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结肠镜、病理检查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均明显好转,研究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多途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提升肠道黏膜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改善中医症状,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2.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及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应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学评价,并使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12.0对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 29篇,共涉及227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比单用美沙拉嗪,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有更好的综合疗效[OR=4.90,95%CI=(3.75-6.41),Z=11.59,(P<0.00001)]和肠镜下黏膜疗效[OR=2.76,95%CI=(1.61,4.73),Z=2.69,(P=0.0002)];纳入文献有13项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其中3项研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项研究报道了在治疗期间个别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头晕头痛、轻度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好。结论 对比于单纯使用美沙拉嗪,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好的综合疗效和肠镜下黏膜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文献质量不高,上述结论有待高质量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3.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一电化学检测法测定美沙拉秦中有关物质3.氨基水杨酸、2-氨基苯酚和4-氨基苯酚.以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磷酸二氢钾-辛烷磺酸钠缓冲溶液(pH 2.2)-甲醇-乙腈(890:80:30)为流动相A,甲醇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以玻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于+0.7V电压处测定.美沙拉秦及其3个有关物质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1.8、0.2~1.8、0.02~0.18、0.02~0.2μg/ml,检测限均为0.02 ng.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疗程均为2个月。患者入院后次日及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2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血清MDA、CRP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CRP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腹泻、黏液血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UC较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可明显降低MDA、CRP水平,升高SOD活力。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可耐受。  相似文献   
75.
目的:观察心理行为干预合黄连提取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心理行为干预联合黄连提取液肠内给药治疗,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栓便后纳入肛门治疗。两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6个疗程。结果:有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理行为干预合黄连提取液肠内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缓解症状和改善身心状况方面效果明显,为一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好疗法,且毒副作用小,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惠迪联合双岐四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4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独服用惠迪;46例患者纳入治疗组,联合服用惠迪和双岐四联活菌片。观察治疗前后的体征和各种症状的情况,同时观察治疗期间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93.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是73.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惠迪联合双岐四联活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明显,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美沙拉嗪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本文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对照研究。方法:通过研究2003~2008年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68例溃疡性结肠炎轻度-中度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为34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7.10,44.12岁。其中一组患者单独使用美沙拉嗪3 g/d,Tid,4 w;另一组患者使用美沙拉嗪3 g/d,Tid和糖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200 mg,i.v.gtt 3~7 d后,改为口服的泼尼松30 mg/d),4 w。治疗前后通过Trueloveand Witts病理诊断和分级参照标准进行临床治疗评估。结果:68名患者用药4 w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的34例患者有70.58%得到了完全缓解;另外使用美沙拉嗪和糖皮质激素的34例患者有88.23%完全缓解。通过临床试验发现美沙拉嗪联合糖皮质激素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组(P<0.05);并且明显减少了脓血便次数(P<0.05)。结论:通过美沙拉嗪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更有效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缓解率,减少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观察实炎方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以中药实炎方口服,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主要症状量化积分、修正的Baron评分及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6.67%;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主要症状量化积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积分下降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修正的Baron评分均下降(P0.05);组间评分下降差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美沙拉嗪,实炎方能更好地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及结肠黏膜病变,降低血清IL-1β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  相似文献   
80.
BACKGROUND: Mesalazine (5-ASA) is a standard treatment for ulcerative colitis. Extent of absorption and N-acetylation determine systemic exposure to 5-ASA, and are thereby relevant for the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absorption and N-acetylation of 5-ASA following rectal or oral drug administration. Healthy subjects were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colorectal mucosa on disposition of 5-ASA. MATERIALS AND METHODS: First, 12 healthy adults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2 g of 5-ASA by each of four different formulations: oral delayed release granules, 30 mL enema, 60 mL rectal foam, and 120 mL rectal foam. Second, 12 patients with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received 60 mL rectal foam.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determination of 5-ASA and its acetylated, pharmacologically inactive metabolite (Ac-5-ASA) in plasma and urine. RESULTS: First, systemic exposure to 5-ASA was markedly lower after rectal drug administration as compared to oral dosing (P < 0.001; e.g. median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60 mL rectal foam: 36%). Second, N-acetylation of rectal 5-ASA was lower in patients than in healthy subjects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ratio Ac-5-ASA/5-ASA: 1.6 +/- 0.5 vs. 2.3 +/- 0.4, mean +/- SD, P < 0.01]. High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5-ASA were correlated with high microscopic disease activity (r = 0.67, P < 0.05). CONCLUSIONS: Rectal delivery of 5-ASA results in low systemic drug exposure with potentially reduced toxicity in comparison with oral drug administration. Chronic inflammation of colorectal mucosa might be a relevant source of variability in pharmacokinetics of 5-A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