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00篇 |
免费 | 690篇 |
国内免费 | 1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0篇 |
儿科学 | 286篇 |
妇产科学 | 77篇 |
基础医学 | 1881篇 |
口腔科学 | 32篇 |
临床医学 | 961篇 |
内科学 | 2574篇 |
皮肤病学 | 1077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102篇 |
外科学 | 478篇 |
综合类 | 1380篇 |
预防医学 | 195篇 |
眼科学 | 69篇 |
药学 | 444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205篇 |
肿瘤学 | 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235篇 |
2021年 | 275篇 |
2020年 | 277篇 |
2019年 | 316篇 |
2018年 | 283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83篇 |
2015年 | 277篇 |
2014年 | 461篇 |
2013年 | 749篇 |
2012年 | 430篇 |
2011年 | 486篇 |
2010年 | 409篇 |
2009年 | 449篇 |
2008年 | 420篇 |
2007年 | 487篇 |
2006年 | 449篇 |
2005年 | 381篇 |
2004年 | 415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42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99篇 |
1998年 | 145篇 |
1997年 | 117篇 |
1996年 | 100篇 |
1995年 | 97篇 |
1994年 | 98篇 |
1993年 | 93篇 |
1992年 | 78篇 |
1991年 | 69篇 |
1990年 | 73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9篇 |
1984年 | 35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IgG型抗内皮细胞抗体(IgG-AE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9例SLE活动期患者、25例SLE缓解期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gG-AECA及其滴度。结果3组受试者血清IgG-AECA的阳性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SLE活动组与对照组IgG-AECA的阳性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7)。SLE活动组和缓解组患者IgG-AECA的滴度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活动期患者血清IgG-AECA阳性率及其滴度均高于缓解期,故检测SLE患者血清IgG-AE-CA及滴度可作为SLE活动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新月体狼疮肾炎(CLN)病人的疗效.方法:临床及病理检查确诊为CLN病人41例,根据不同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分为三组:A组11例,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合并霉酚酸酯(MP MMF)治疗;B组20例,MP冲击合并间断环磷酰胺(MP CTX)静脉治疗;C组10例,MP冲击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病人血清肌酐(SCr)从治疗前(320±241)μmol/L降至(195±141)μmol/L,蛋白尿和贫血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远期疗效:比较A组和B组病人的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而优于C组.结论:MP CTX和MP MMF这两种方法诱导缓解CLN,近、远期疗效相似,均优于单独MP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溴结构域(bromodomain and extra-terminal,BET)蛋白抑制剂JQ1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外周血CD4+T细胞中自身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利用磁珠分选获得SLE患者CD4+T细
胞,采用流式细胞检测CD4+T细胞纯度。用JQ1(100 nm/L)处理CD4+T细胞6,24,48 h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
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不同辅助性T细胞亚类特异性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
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蛋白水平。结果:磁珠分选所得CD4+T细胞百分比为97.2%。与对照组相比,JQ1处理组IFNG,
IL-17F,IL-21,CXCR5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在6,24,48 h均显著降低(P<0.05),IL-17A mRNA表达在6,24 h显著
下降(P<0.01),IL-4 mRNA表达在24,48 h显著升高(P<0.01),TGF-β1 mRNA表达在6,48 h显著升高(P<0.05)。JQ1处理
48 h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1和IL-17蛋白水平明显下降(P<0.05),IL-4和TGF-β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BET蛋白抑制剂JQ1可纠正SLE患者CD4+T细胞中的免疫调节失衡,促进免疫稳态恢复。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芍药苷对MRL/lpr狼疮小鼠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将系统性红斑狼疮MRL/lpr小鼠随机分为MRL/lpr组、MRL/lpr+地塞米松 (1.5 mg/kg) 组,MRL/lpr+芍药苷(20 mg/kg)组,MRL/lpr+芍药苷 (40 mg/kg) 组, 每组10只,给药7 d;另取10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第8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HE染色检测肺部病理改变,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NF-κBp65)、磷酸化NF-κB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的表达。 结果 芍药苷能显著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血清SOD、CAT、GSH-PX水平,减少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肺组织病理改变,并能显著抑制P-PI3K、P-Akt、P-NF-κBp65、P-IκBα蛋白表达。结论 芍药苷对MRL/lpr狼疮小鼠肺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滤泡辅助性T细胞(Tfh)的比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1例SLE患者、29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2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样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fh表面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诱导型共刺激分子(ICOS)和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5(SLAMF5)的表达水平,以及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和CCR7hiPD-1lo Tfh的比例。分析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临床指标、成浆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CCR7hiPD-1lo Tfh,CCR7loPD-1hi表面CXCR3、ICOS和SLAMF5的表达水平较高(t=3.73、5.06、8.27,P均<0.01)。SLE和RA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分别为5.79%(2.97%,8.95%)和4.57%(2.51%,7.60%),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93%(1.63%,5.21%),U=314.5、332.5,P均<0.01],而SS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健康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83.0,P>0.05)。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的比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双链DNA抗体滴度、成浆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r=0.447 1、0.517 4、0.466 9,P均<0.05)。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CCR7loPD-1hi Tfh比例增加与SLEDAI升高和成浆细胞比例的增加相关,检测患者外周血Tfh亚群可间接反映生发中心及B淋巴细胞的功能状态,对SLE的诊断、监测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转化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初发SLE患者8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80例,入组研究时所有SLE患者均未开始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活性维生素D。使用双光能X线吸收法检测前臂、髋部、腰椎骨密度,使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aric acid phosphatase 5b,TRAP5b)、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和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25-OH-VD3)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SLE患者骨密度下降的可能因素。结果: SLE患者平均年龄(32.8±12.4)岁,育龄期女性68例,年龄未超过50岁的男性12例;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30.0±2.9)岁,育龄期女性70例,年龄未超过50岁的男性10例。SLE患者前臂、腰椎、髋部平均骨密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总体骨密度减低发生率为20%。血清骨转化因子方面,SLE患者血清BAP浓度与同年龄的健康对照相似,血清TRAP5b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01),血清25-OH-VD3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46.1±12.3) nmol/L vs. (25.4±11.2) nmol/L, P<0.001]。存在肾炎的SLE患者血清25-OH-VD3显著低于不存在肾炎的SLE患者(P=0.04)。上述指标同SLE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提示,血清25-OH-VD3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LEDAI)负相关(r=-0.3, P=0.001),血清TRAP5b浓度与SLEDAI正相关(r=0.435, 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58)及SLEDAI评分(P=0.085)可能与SLE患者骨密度减低有关。结论: 初发SLE患者骨密度值较正常对照下降,疾病相关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参与SLE骨密度减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我国西藏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发病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住院的SLE患者共70例,随机抽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SLE数据库中120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住院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高原与平原地区SLE患者临床特点、受累器官、免疫学特点。结果: 西藏地区SLE患者男女比例1 :10.7,平原患者男女比例1 :11.0;高原患者发病年龄(33.2±11.4)岁,平原患者发病年龄(35.3±13.2)岁,两组发病年龄相当。首发临床症状方面,高原地区SLE患者以关节炎(78.6%)、脱发(55.7%)、颧部红斑(48.6%)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原组(P<0.05);高原地区SLE患者70%出现血液系统受累,与平原地区类似;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平原组(38.6% vs. 56.7%, 2.9% vs. 17.5%, P<0.05)。血清学方面,高原地区抗双链DNA(double-stranded DNA,dsDNA)抗体阳性率为57.1%,抗Smith(Sm)抗体(55.7%)、抗干燥综合征A(Sj?gren syndrome A, SSA)抗体(74.3%)、抗干燥综合征B(Sj?gren syndrome B, SSB)抗体(41.4%)及抗u1核糖核蛋白(u1-ribosenuclear protein,u1RNP)抗体(45.7%)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患者(P<0.05);分别有61.4%、38.6%的高原SLE患者出现补体C3、C4减低,显著低于平原患者(P<0.05)。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原组为12.19±5.58,平原组为12.69±7.28)。此外,西藏地区SLE患者合并陈旧结核或者活动结核病13例(18.6%),慢性乙型肝炎或携带者7例(10%)。高原组SLE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dihydroxy-vitamin D3, 25-OH-VD3)减低者少于平原组(76.7% vs. 90.0%,P=0.046),血清25-OH-VD3水平高原组为(31.14±18.74) nmol/L,平原组为(26.91±14.27) nmo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结论: 西藏地区SLE患者首发临床症状以关节炎、脱发、颧部红斑最为常见,其中关节炎、脱发发生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狼疮肾炎及狼疮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平原;多种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平原地区。在年龄、性别构成、SLEDAI评分方面与平原地区类似,血清25-OH-VD3减低者平原组多于高原组,但25-OH-VD3水平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凋亡调节蛋白sFa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对疾病活动性及治疗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LE患者和正常人血清sFas和sICAM-1的水平,分析sFas和sICAM-1的含量与SLE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和免疫指标(ANA、dsDNA等)的相关性,研究用sFas和sICAM-1指标判断疾病的活动性,并进行了SLE病例的前瞻性和治疗前后对照研究.结果:SLE患者血清sFas和sICAM-1平均水平分别为4.18μg/L和464.5μ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7μg/L和190.4μg/L.SLE患者血清sFas和sICAM-1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0.001),ANA高滴度组高于ANA低滴度组,dsDNA抗体阳性组高于dsDNA抗体阴性组,肾损害组高于非肾损害组;且SLE患者血清sFas和sICAM-1水平与SLE患者SLEDAI呈正相关(r=0.688和r=0.728).以非活动性SLE组的-x±s作为评判临界值,同时定量检测sFas(>4.45 μg/L)、sICAM-1(>438.6μg/L)对SLE活动性的预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结论:sFas和sICAM-1与SLE发病有关,可反映SLE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同时定量检测可有助于预测患者的病情活动和转归.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对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传统腹腔镜以及开放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单手术组开展的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248例,其中机器人辅助腹腔镜87例、传统腹腔镜32例、开放手术129例。比较3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慢性病、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术后输血率、入监护室率、术后红细胞下降值、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白蛋白下降值、术后肌酐升高值、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以及肠梗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24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其他手术方式。3组的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红细胞下降值、血红蛋白下降值、白蛋白下降值方面均显著小于另两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中输血率方面,机器人手术组也显著小于开放手术组(P<0.05);传统腹腔镜组在术后红细胞下降值、血红蛋白下降值方面显著小于开放手术组(P<0.05)。在住院总费用方面机器人手术组显著高于另两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虽然机器人手术组发生率低于传统腹腔镜组和开放手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围手术期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经济可行的条件下,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