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484篇 |
免费 | 434篇 |
国内免费 | 41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51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586篇 |
口腔科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1117篇 |
内科学 | 163篇 |
皮肤病学 | 4篇 |
神经病学 | 323篇 |
特种医学 | 391篇 |
外科学 | 2478篇 |
综合类 | 1782篇 |
预防医学 | 189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293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873篇 |
肿瘤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144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305篇 |
2020年 | 368篇 |
2019年 | 216篇 |
2018年 | 185篇 |
2017年 | 258篇 |
2016年 | 325篇 |
2015年 | 276篇 |
2014年 | 667篇 |
2013年 | 562篇 |
2012年 | 512篇 |
2011年 | 525篇 |
2010年 | 390篇 |
2009年 | 373篇 |
2008年 | 279篇 |
2007年 | 365篇 |
2006年 | 298篇 |
2005年 | 297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233篇 |
2002年 | 201篇 |
2001年 | 164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114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及其治疗。方法选择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162例老年慢性腰腿痛患者,椎间盘突出92例(其中合并腰椎管狭窄者6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10例,腰椎峡部裂或滑脱者37例,骨质疏松者23例。结果47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出院,但其中18例症状复发。115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椎板间扩大开窗或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75例,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9例,单纯峡部植骨术8例,脊柱内固定者23例。97例手术患者获得随访,平均18个月,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者65例,残留部分症状者29例,无改善者3例。结论脊柱退行性变是导致老年人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以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为主,治疗上先予保守治疗,效果差时可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3.
64.
65.
66.
Howard B. Yeon Jacob Weinberg Vincent Arlet Jean A. Ouelett Kirkham B. Wood 《European spine journal》2007,16(9):1379-1385
Fifteen skeletally immature patients with double major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with large lumbar curves and notable L4 and L5 coronal plane obliquity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Sev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terior release and fusion of the lumbar curve with segmental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and subsequent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ending at L3 were compared with eight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release and fusion without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followed by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to L3 or L4. At 4.5 years follow-up (range 2.5-7 years), curve correction, coronal balance and fusion rate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owever, the group with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had improved coronal plane, near normalangulation in the distal unfused segment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without anterior instrumentation. In cases involving severe lumbar curv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major scoliosis, when as a first stage anterior release is chosen, the addition of instrumentation appears to restore normal coronal alignment of the distal unfused lumbar segment, and may in certain cases save a level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fusions to L4.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应用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采用Quadr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72例,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传统组相比,Quadrant微创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术后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然而后者手术切口小、术后腰背痛发生概率降低,术后伤口延迟愈合概率升高(P<0.05).[结论]Quadrant微创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适应证广,手术切口小,在不延长手术时间的情况下达到了与传统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术后腰背痈发生率低,更易于为患者接受.只要采取适当措施,可以避免伤口延迟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68.
目的对比传统开放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失稳(degenerative lumbar instability,DLI)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09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DLI患者87例,分别采用传统开放TLIF(A组,45例)和微创TLIF(B组,42例)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分布、腰椎合并疾病和单双侧症状的构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创伤、全身炎性反应、临床疗效及椎旁肌损伤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A组随访时间平均2.9年,B组平均2.8年。与A组相比,B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但手术时间较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外周血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肌型肌酸激酶以及术后6 d 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下肢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及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无腰背痛8例,腰背痛轻度25例,中度9例,重度3例;B组无腰背痛18例,腰背痛轻度18例,中度6例;B组腰背痛程度较A组轻(Z=—2.574,P=0.010)。A、B组多裂肌萎缩比率分别为37%±1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74,P=0.000)。A组多裂肌萎缩Ⅰ度18侧,Ⅱ度42侧,Ⅲ度30侧;B组Ⅰ度44侧,Ⅱ度32侧,Ⅲ度8侧;两组多裂肌萎缩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47,P=0.000)。结论与传统开放TLIF相比,微创T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全身炎性反应轻、椎旁肌损伤小及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9.
目的介绍经椎小关节入路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后正中切口显露相应节段患侧的椎小关节,切除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显露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关节面,再切除下一椎骨上关节突的内1/2进入椎管,切除残存的黄韧带,显露硬脊膜和神经根,松解黏连,扩大神经根管并切除膨出的纤维环,摘除髓核,与硬脊膜及神经根黏连的瘢痕组织不作切除。结果从2002—2009年采用此方法手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64例,经平均4.2年随访,全部病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经椎小关节入路这种方法解剖清楚,操作方便,显露充分,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无一例出现硬膜撕裂、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药刀在L3横突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应用药刀治疗L3横突综合征38例,33例获得随访,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8~58岁,平均(37.6±7.8)岁;病程10d~14个月,平均(126.9±14.7)d。患者以单侧腰部酸痛,侧方弯腰受限,久坐或劳累后腰背部酸痛加重,并向患侧大腿及腘窝部放射,但酸痛不过膝关节为主要临床症状。患侧L3横突尖部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及挛缩肌束,X线片示L3横突左右不对称,结合CT、MR检查以排除椎管狭窄、肿瘤及椎间盘突出病变。应用药刀挑拨、松解粘连,随后注入复合药物:0.2%利多卡因3ml、曲安奈德5ml(50mg)加0.9%生理盐水至10ml。经1次治疗疼痛无明显改善者1周后行第2次治疗,治疗次数不超过3次。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按照JOA下腰痛评分系统从下腰痛、腿痛或麻木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膀胱功能等方面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3例获随访,时间2~12个月,平均4个月。伤口均Ⅰ甲愈合,无其他并发症。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经1次治疗者22例,2次7例,3次4例。JOA评分由术前的(7.03±3.81)分恢复至术后的(13.29±3.78)分。优26例,良5例,可2例。结论:L3横突综合征是药刀治疗的适应证之一,只要诊断明确,病灶定位准确,操作方法正确,其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