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210篇
口腔科学   5篇
临床医学   14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9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15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14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8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大学生应付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应付方式。方法 用自编的应付方式问卷、EPQ、SCL- 90 对60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作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大部分人采用积极或综合的应付方式,主、客观指标均显示这两种方法较有效,遇心理刺激恢复正常状态的时间显著较短;而消极应付方式较少人采用且效果较次。性别、个性及心理卫生状况与其应付方式关系密切。结论 学校心理保健的重点应放在诱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掌握有效的多元化的应付方式,预防心理疾患,保持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质的影响。方法2004-04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成都市区586名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人格特质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EMBU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而母亲的教养方式无性别差异;在EPQ中,P,N,L3个维度得分有性别差异,E维度得分无性别差异;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养育方式中母亲的惩罚、严厉(m4)对子女精神质(P),掩饰或纯朴性(L)两维度的影响更显著,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对子女内外向(E)维度影响更为显著;父亲的惩罚、严厉(f2),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2)对子女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N)维度的影响更显著。结论父亲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存在性别差异;男、女生的人格特质有差别;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人格特质有影响。表明培养子女健全人格需父母采取个体化、正性的养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新世纪以来,随着一批以写农村题材为主的文学作品的问世,毕飞宇、李洱、林白等为中坚的晚生代作家的创作出现了转型迹象,开始有意无意从欲望都市中撤退,在乡村和历史中进行书写,显示了对写作深度和写作意义的自觉思考和追问,呈现了某种历史主义的悲悯情怀。与这种空间的转换相对应的,还有叙事立场从原先的边缘向中心的靠拢,叙事方式上从现时态的写作向过去式的写作,话语方式从原先的反讽式写作向悖论式写作转向,这些文本中呈现出了一种人到中年的精神气质,与现实和解,向历史握手。这种写作固然源于作家写作的探索,更源于现实的召唤,还来自于人到中年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5.
For decades, tension has existed between addictions counselors and clients based upon a widely held belief by counselor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recover, leading to client resistance to treatment, premature termination, and relapse, as the client's approach to recovery has been commonly ignored. This article outlines multiple pathways of recovery among African American men and also offers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service providers who work with these men.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