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3篇
  免费   681篇
  国内免费   55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767篇
口腔科学   306篇
临床医学   1195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284篇
特种医学   586篇
外科学   3094篇
综合类   210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16篇
眼科学   614篇
药学   512篇
  11篇
中国医学   1359篇
肿瘤学   7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354篇
  2020年   413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68篇
  2017年   326篇
  2016年   357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906篇
  2013年   792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474篇
  2008年   451篇
  2007年   512篇
  2006年   427篇
  2005年   354篇
  2004年   323篇
  2003年   331篇
  2002年   284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91.
目的建立易于操作、适合临床应用的检测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方法。方法制作分别含80、120、160、200、240μg氯唑西林的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的标准复合纸片,分别测定未加氯唑西林和加上氯唑西林后上述纸片对13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的抑菌环直径,根据氯唑西林对4种抗菌药物的增效作用判断受试菌是否产AmpC酶,将检测结果与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的含量以及最佳药敏指示剂;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维试验证实,在130株耐头孢西丁肠杆菌科细菌中产AmpC酶为48株,非产AmpC酶82株;氯唑西林增效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含量为200μg时,单一复合纸片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产AmpC酶检出率均为87.5%,氨曲南的检出率较低为33.3%,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联合使用则检出率为95.8%,特异性为95.1%。结论复合纸片中氯唑西林含量为200μg,联合使用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氯唑西林增效试验检测AmpC酶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临床常规开展。  相似文献   
892.
[目的]通过电镜研究软骨终板在椎间失稳环境下的退变过程,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取48只6个月龄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体重为(2.5±0.2)kg,随机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21只;实验组为27只;先将实验组兔腰背部皮毛剪除,用安定注射液1.25 mg/kg、氯胺酮0.02 g/kg、阿托品0.125 mg/kg顺次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后,俯卧固定于手术台上,用1%碘伏消毒手术区域,以髂嵴平对椎间隙(即L6.7)为中心,从正中取一长约4 cm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锐性分离,暴露棘突、椎板及上下关节突,将附着于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肌肉全部分离开,然后依次切除L6.7棘上及棘间韧带,咬除第6腰椎两侧下关节突,造成椎间失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后动物在笼中自由活动.实验组分别在术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照组在相同条件下饲养后2个月、4个月、6个月取材;对椎间盘软骨终板用透射电镜观察软骨终板的结构,以综合判断软骨终板的退变过程.[结果]椎间失稳可导致椎问软骨终板胶原纤维结构由整齐有序、排列紧密向杂乱无章、排列松散退变.[结论]椎间失稳能明显导致椎间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893.
张大勇  李重茂 《中国骨伤》2002,15(8):483-484
1 病例介绍病例 1,女 ,4 8岁 ,农民。因腰扭伤疼痛向右下肢放射痛3年来院就诊。体格检查 :腰生理弯曲变直 ,L3 ,4、L4,5右旁叩痛阳性 ,右直腿抬高试验 2 0°阳性 ,右足下垂 ,右膝反射消失 ,右侧股四头肌肌力Ⅲ级 ,右大腿外及右小腿前内侧和右小腿外及右足背皮肤感觉麻木。CT检查示 :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 ,L3 ,4未见椎间盘突出。腰椎管造影X线片示 :L4,5椎间隙严重变窄 ,平齐第 4腰椎右侧椎管内组织及腰 4和腰 5右侧神经根明显压迫影像 ,造影剂充盈缺损 (图 1)。诊断为L4,5右偏型椎间盘突出上移伴高位神经压迫。施行L4,5后路右侧…  相似文献   
894.
骶管注射时药液误入骶管外引起感染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骶管注射是治疗下腰痛尤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报道有效率在70%-98%,但如定位不当或针头过短,则会将药液误入骶管外组织,轻则引起局部刺激症状,重则引起感染,从1997年/2000年,笔收集到此类患11例,其中有3例引起感染,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95.
赵波  邵高海  余雨  周永发  钟斌  何超 《中国骨伤》2008,21(5):391-392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加臭氧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21~66岁,平均43.5岁;病程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均在X线电视导向下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髓核消融加臭氧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根据Macnab腰腿痛手术评价标准,术后1周时优8例,良28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75%;3个月时优17例,良23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83.3%;6个月时优20例,良22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7.5%;12个月时优21例,良2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9.6%。结论:联合应用经皮穿刺激光加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96.
螺旋CT图像配合椎间盘镜诊治腰椎间盘脱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重建图像、配合椎间盘镜急诊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方法:对8例慢性腰腿痛突发性加剧伴二便功能障碍的病人,在突出间隙横断位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图像重建。对确诊腰椎间盘脱出症病人急诊采用MED手术。结果:8例病人术后3d肌力开始恢复,一个月二便恢复正常。半年功能全部恢复,经一年以上随访,病人全部恢复正常工作。结论:三维重建对腰间盘脱出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提供平片不易得到的解剖学信息,为急诊MED治疗腰椎间盘脱出症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7.
目的:观察突出髓核与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黄韧带)的挤压作用对椎管内神经根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以CT或MRI轴位像为依据,将71例(男45例,女26例;年龄13~59岁,平均37.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突出髓核和关节突关节或(和)椎板(黄韧带)间距大小分为3型,测量椎间盘矢状径指数(SI)、患侧直腿抬高角度。观察SI值、间距分组与患侧直腿抬高角度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年龄、性别、SI与患侧直腿抬高角度无关(P〉0.05),间距分组与患侧直腿抬高角度呈负相关(r=-0.8787,P〈0.01):结论:突出髓核与关节突关节及椎板(黄韧带)等对神经根的挤压作用反映了神经根的受压程度。  相似文献   
898.
椎间盘还纳治疗机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自行研制的便携式电动椎间盘还纳治疗机及其应用效果。该器械功能多,作用力立体化、同步化、定量控制,高度集中,具有体积小,节约能源,操作、携带方便,适应症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899.
目的 比较胶原酶单独注射和与髓核切吸术合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方法  15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分为四组分别按腰椎间盘内、外注射胶原酶法及分别将椎间盘内、外注射胶原酶法与髓核切吸术合用进行治疗。结果 椎间盘内、外注射胶原酶法与髓核切吸术合用两组有效率分别为 94%及 93 %高于单独椎间盘内、外注射胶原酶两组有效率 90 %及 88%。结论 胶原酶溶解髓核与切吸髓核合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快速、有效的降低椎间盘内压力 ,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900.
Proteoglycans (PGs) purified from 19-year-old male (19M), 53-year-old female (53F), and 15-16-year-old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tic (AIS) disc tissues were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ggregation properties with hyaluronic acid (HA), glycosaminoglycan (GAG),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 electrophoretic mobilities by composite agaros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CAPGE), and hydrodynamic size by Sepharose CL2B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Proteoglycan levels were similar in the AIS and 53F discs, but considerably higher levels were found in the 19M discs. Proteoglycan populations assessed by the aforementioned criteria demonstrated a similar level of heterogeneity in the AIS and 53F discs but this differed with the 19M sample. Two small Mr, low buoyant density PG species wer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AIS and 53F discs: these were similar to two nonaggregating PG species formerly reported by di Fabio et al.;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PG species in 19M discs were of somewhat different composition. Collectively, these data suggest similar processing of PGs in the AIS and 53F discs. Furthermore, the pattern of normal age changes in the PGs from AIS discs appears to be disturbed, most likely arising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abnormal biomechanical forces intrinsic to the deform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