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81篇
  免费   821篇
  国内免费   381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77篇
妇产科学   43篇
基础医学   1483篇
口腔科学   492篇
临床医学   1319篇
内科学   260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290篇
特种医学   1146篇
外科学   9912篇
综合类   4043篇
预防医学   581篇
眼科学   306篇
药学   1329篇
  27篇
中国医学   466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449篇
  2021年   595篇
  2020年   676篇
  2019年   438篇
  2018年   362篇
  2017年   591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630篇
  2014年   1456篇
  2013年   1448篇
  2012年   1516篇
  2011年   1691篇
  2010年   1399篇
  2009年   1362篇
  2008年   1216篇
  2007年   1260篇
  2006年   1109篇
  2005年   1017篇
  2004年   879篇
  2003年   613篇
  2002年   437篇
  2001年   392篇
  2000年   268篇
  1999年   227篇
  1998年   133篇
  1997年   139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目的 探讨运用U型螺钉系统(CUF)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运用自行设计的CUF行C1.2椎弓根固定治疗C1不稳8例。其中枢椎齿状突骨折7例,Jefferson骨折1例,伴颈髓损伤6例。结果 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复查寰枢关节脱位全部纠正。CT轴位扫描,32枚椎弓根钉中有2枚钉部分进入椎管,1枚钉部分进入横突孔。3个月至2年平均6个月随访,7例达到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结论 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是目前治疗C1.2不稳的较好装置。它具有固定牢固、能提拉复位且放置方便等特点。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置入椎弓根钉。借助U型螺钉提拉复位的同时,配合体位复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52.
林楚标  黄海安  叶育强  陈利武 《医学综述》2013,19(11):2077-2080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80例,随机分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固定组40例(治疗组)和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组40例(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行伤椎及伤椎上下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行传统4钉内固定。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同时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30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治疗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术后椎管面积改善值、远期丢失率、内固定失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无完全神经损伤者较术前均有1~2级恢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无损伤加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953.
目的 探讨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 2009年3月采取Ⅰ期后路减压、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治疗严重下颈椎椎管骨性狭窄患者29例,其中颈椎陈旧性骨折11例,颈椎后纵韧带钙化7例,颈椎间盘突出钙化11例。病程2个月~3.2年,平均1.4年。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19例,D级8例;日本骨科学会( JOA)术前平均评分为9.8分。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7~28个月,平均15.2个月。植骨块于术后5个月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所有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2级,神经症状均有明显减轻。JOA脊髓功能术后平均评分为13.8分,平均提高4.0分,平均改善率为55.6%。结论 Ⅰ期后前路减压、植骨固定术是治疗严重颈椎管骨性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可进行电生理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54.
目的对比观察胫骨骨折患者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的膝前疼痛程度。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拟行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阿伯丁负重试验-膝关节(AWT-K)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30、45、60s时的AWT-K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47、4.754、7.000,P=0.043、P<0.001、P<0.001);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在15、30、45、60 s时的AWT-K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4.030、4.556、9.134、11.050,P均<0.001);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567、12.600,P均<0.001)。结论与髌下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相比,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可明显减轻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前疼痛程度,提高膝关节承重能力。  相似文献   
955.
目的:通过有限元法,对经坐骨结节和坐骨小切迹两种不同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方案的生物学稳定性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经坐骨结节(A组)和坐骨小切迹(B组)两种不同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双足站立位和坐位,分别对其进行力学稳定性比较。结果对比站立位和坐位下两种内固定方案髋臼关节面骨折线节点位移均数及拉力螺钉最大应力,站立位位移均数A组<B组( P=0.932>0.05),差值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坐位位移均数A组>B组(P=0.004<0.05),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坐位时拉力螺钉取得最大应力36.053Mpa。结论两种逆行拉力螺钉方案均可为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坚强内固定,经坐骨小切迹置入后柱逆行拉力螺钉表现出更好的坐位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56.
目的 评价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髓内钉术后髓腔感染的手术技术和初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19例髓内感染患者的情况,分别给予拔除交锁钉、窦道切除、扩髓并给予抗生素骨水泥棒填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髓内感染均得到控制,窦道创面愈合。11例骨折已愈合,6例患者部分愈合,2例未愈。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棒治疗交锁钉术后的髓腔感染操作简单方便,相对经济,是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57.
目的 探讨创伤性浮肩手术修复与重建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浮肩损伤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其中锁骨横行骨折1例,斜行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9例;肩胛骨骨折Ⅰ型1例,Ⅱ型3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2例.合并伤:肋骨骨折伴血气胸6例,创伤性湿肺2例,颅脑损伤2例,肝脾破裂2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3~21 d,平均7 d.结果 随访15例,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无钢板及螺钉松动和断裂.根据Herscvici等功能评价标准,肩关节功能恢复优11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3%.结论 创伤性浮肩的手术修复与重建,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肩关节及周边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缩短肩关节制动及固定时间,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58.
目的 探讨新型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固定对板下骨质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性成熟山羊 6只 ,双侧完整胫骨分别采用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 (pointcontact dynamiccompressionplate,PC DCP)和动力加压钢板 (dynamiccompressionplate,DCP)固定。固定后 1 2周和 2 4周分批处死动物 ,每批 3只 ,取下双侧胫骨先后进行CT扫描 ,测量局部皮质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固定后 1 2周 ,PC DCP组板下皮质骨厚度和骨抗扭力学强度均明显大于DCP组 (P <0 .0 5 )。固定后 2 4周 ,DCP组和PC DCP组骨皮质均变薄 ,骨髓腔扩大 ,两组间骨皮质厚度和抗扭力学性能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点式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可避免固定后较早期局部骨质疏松的发生 ,但在后期具有与传统接骨板相似的应力遮挡作用  相似文献   
959.
Objective To treat radial head fracture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removal of the radial head and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based on different fracture types to discuss the outcome of these methods and summarize optimal strategy for treatment of radial head fractur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done on data of 47 patients with 48 radial head fractures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November 1999 to May 2008. Among them, ni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all type Mason Ⅰ fractures), 28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ne patient with type Ma-son Ⅰ fracture, 14 with type Mason Ⅱ and 13 with type Mason Ⅲ), eight with removal of radial head (three patients with type Mason Ⅲ fractures and five with type Ⅳ) and three with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all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verage 2.8 years (1-4.4 years). Two patients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and three month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Mayo Elbow Performance Index,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8/9 i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82% (23/28) i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6/8 in removal of the radial head and 3/3 in artificial joint replacemen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radial head fracture should be given anatomical reduction for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can be used for type Mason Ⅰ fractures,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ype Mason Ⅱ , type Mason Ⅲ fractures and part of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The removal of radial head or mental prosthesis replacement are al-ternative for parte of type Mason Ⅳ fractures that can not attain stable fixation throug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相似文献   
960.
刘智 《中国骨伤》2021,34(3):200-20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并不能令人满意,虽然髋关节置换技术的广泛开展使患者可以较快的恢复功能活动,但也面临着许多这部分患者多年后人工关节翻修的手术,而这种翻修手术对患者创伤更大效果也不尽满意,所以人们对髋关节置换的年龄选择也更加严格[1].在股骨颈的治疗中应尽可能的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