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6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32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99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21.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ion channels (HCN) are key determinants of CNS functions. Here we describe an increase in 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urrent (Ih) at the beginning of whole‐cell recordings in rat layer 5 cortical neurons. For a closer investigation of this Ih increase, we overexpressed the predominant layer 5 rat subunit HCN1 in HEK293 cells. W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ing Ih in the cell‐attached and whole‐cell configurations. Breaking into whole‐cell configuration led to about a 30% enhancement of rat HCN1‐mediated Ih accompanied by a depolarizing shift in voltage dependence and an accelerated time course of activation. This current enhancement is not species specific; for human HCN1, the current similarly increases in amount and kinetics. Although the changes were bound to cytosolic solution exchange, they were independent of cAMP, ATP, GTP, and the phosphate group donor phosphocreatine. Together, these data provide a characterization of heterologous expression of rat HCN1 and suggest that cytosolic contents suppress Ih. Such a mechanism might constitute a reserve in h‐channel function in vivo. © 201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422.
目的: 研制新型非缝合式无支架异种主动脉生物瓣膜,在体外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将猪主动脉瓣缝合到NiTi形状记忆合金支架上,在离体猪心脏内置入新型瓣膜,肉眼及彩超下观测瓣膜闭合、冠状动脉血流及瓣周漏情况。通过TH-1200型人工心脏瓣膜脉动流测试系统测定25#非缝合式无支架异种主动脉生物瓣膜平均跨瓣压差、返流百分比、瓣膜开口面积。结果: 新型瓣膜能较简单的植入离体猪心脏内。且不同压力(80~250mmHg)下,瓣膜闭合良好,无明显瓣周漏,冠状动脉血流良好;心脏彩超检测瓣周结构与主动脉壁之间可见无回声间隙,无明显的瓣周漏。体外脉动实验提示新型瓣膜与机械瓣膜相比跨瓣压差小,返流少,开口面积大。结论: 该型瓣膜制备相对简单,具有血流动力学良好,跨瓣压小,无需抗凝等优点,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423.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甙对小鼠异种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小鼠行雷公藤多甙(30 mg·kg-1·d-1)灌胃3 d,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将猪骨作为供体分别移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体内,移植2周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中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2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含量,观察移植骨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比较2组小鼠异种骨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情况。结果:骨移植2周后治疗组小鼠脾脏中的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CD4+/CD8+T淋巴细胞的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小鼠血清中IL-2、IFN-γ和IL-4含量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小鼠移植骨周围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结论:雷公藤多甙可以减轻小鼠异种骨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24.
Chai J  Yang H  Li L  Guo Z  Sheng Z  Xu M  Chen B  Jia X  Jing S  Lu J  Li G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10):790-793
目的观察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在深度烧伤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去细胞异体真皮或我们研制的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的方法,修复各种创面119例次,比较不同创面的植皮成活率,观察应用不同部位的皮肤覆盖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与植皮成活的关系,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随访。结果削痂、切痂和切瘢创面植皮成活率分别为(93.4%±3.1)%、(92.1±4.6)%和(94.5±3.8)%,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去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与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二者植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躯干、四肢自体刃厚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植皮成活率分别为(93.1±4.8)%、(89.0±6.2)%,而应用刃厚头皮或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植皮成活率明显下降(P<0.05或0.01)。组织学观察,术后19个月时表皮、真皮形态正常,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未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和瘢痕化,无皮肤附件。成活的复合移植皮肤,与邻近正常肤色近似,色素沉着轻,无明显皱缩,触之软,活动度好。结论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或切瘢后创面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材料。  相似文献   
425.
目的 研究生物半透膜包裹胰岛样细胞团(ICCs)的免疫隔离效果。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的ICCs,用生物半透膜包裹,体外观察半透膜的通透性,并将包囊后的ICCs植入犬大脑实质内,术后1个月和2个月以光镜和电镜观察移植物和周围脑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移植物内的胰岛B细胞。结果 半透膜包囊在整个体外实验过程中无破损,淋巴细胞及其它血细胞成份不能透过半透膜,而葡萄糖和胰岛素能迅速弥散透过半透膜囊。移植后2个月,移植物内无多形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团状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证明移植物内有胰岛B细胞存在,周围的脑组织仅有轻度的胶质细胞增生和水肿。结论 半透膜包裹ICCs结合免疫特赦部位移植的方法对克服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6.
目的 建立异种 (豚鼠→大鼠 )心脏移植的模型 ,并观察异种超急性排斥反应。方法 供心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与受体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吻合。结果 进行正式手术 5 0只 ,成功率 96 % ,移植后平均存活时间为 (30± 9) m in。结论 该方法简单、可靠 ,有助于研究异种超急性排斥的机理以及关于诊断、治疗和预防超急性排斥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