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3篇
  免费   613篇
  国内免费   257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68篇
口腔科学   251篇
临床医学   454篇
内科学   610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99篇
特种医学   177篇
外科学   146篇
综合类   669篇
预防医学   257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2682篇
中国医学   325篇
肿瘤学   2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437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采用酶水解和超滤膜分离技术,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由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空间结构,测定其粒径、表面电位(zeta电位)、模型药物胰岛素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通过控制酶水解条件,经超滤分离得到3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壳聚糖,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得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分别为10 289,41500和101 870。经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壳聚糖纳米粒,呈类圆形球体,粒径分布较窄,且随制备工艺中乙醇加入量的增加、分散用超声次数的增多,以及壳聚糖分子量的降低,粒径变小。壳聚糖纳米粒带正电荷,zeta电位值大于+30 mV。放射免疫法测得的药物包封率为72.66%。在壳聚糖酶存在条件下,前1 h体外释放药物较快,1 h后趋于平稳,并能持续释放6 h。结论选用合适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制备胰岛素壳聚糖纳米粒,方法简便,药物包封率高,并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构建载多柔比星的普通毫微粒、全抗体免疫毫微粒和抗体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比较它们对肿瘤的体外和体内靶向性,寻找对肿瘤组织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的制剂。方法 采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F),将兔抗大鼠乳腺癌细胞系Walker-256细胞的多克隆抗体(Wab)和其F(ab’)2片段即WF(ab’)2与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RB)的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粒(DRB-HSA-NP)交联,制备全抗体免疫毫微粒Wab-DRB-HSA-NP和F(ab’)2片段免疫毫微粒WF(ab’)2-DRB-HSA-NP,比较它们的体外肿瘤细胞靶向性和体内组织器官靶向性。结果 与DRB-HSA-NP相比,两种免疫毫微粒均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特异靶向性,瘤体内给药后在瘤体内的滞留量也显著增高,特别是WF(ab’)2-DRB-HSA-NP,由于所偶联的抗体切除了FC段,降低了抗体与巨噬细胞的结合。结论 免疫毫微粒,特别是WF(ab’)2-DRB-HSA-NP具有较好的肿瘤肥向性,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靶向制剂。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聚甲基丙烯酸酯阳离子纳米粒作为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以Eudragit RL100和RS100为材料,采用溶剂-非溶剂法制备纳米粒,再与寡核苷酸混合即得载药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径、超滤法测定药物的包封率,通过台盼蓝拒染试验和红细胞溶血试验测定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的入胞量。结果 纳米粒的形态规整、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27 nm左右,几乎所有的药物被负载。使用聚甲基丙烯酸酯纳米粒作为反义寡核苷酸载体后,进入细胞内的药物量急剧增加,并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但对细胞有轻微的毒性作用。结论 聚甲基丙烯酸酯阳离子纳米粒是一种稳定、高效的反义寡核苷酸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44.
目的制备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albendazole polybutycyanocrylate nanoparticles,ABZ-PBCA-NP)TDDS给药系统,并考察相关特性及组织分布靶向性。方法种子乳化聚合法制备阿苯达唑纳米粒;等温吸附法考察纳米粒载药特性;动态透析法研究4种制剂的体外释药动力学;同位素标记阿苯达唑纳米粒在小鼠脏器组织分布和生物利用度。结果ABZ-PBCA-NP体外释药遵循Higuchi方程,加入PVP制成的载药纳米粒符合双指数函数。纳米粒的载药方式遵循Langmuir吸附方程。小鼠ig 3H-ABZ-PBCA-NP后, 药物的肝、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11.4和3.9,阿苯达唑纳米粒和混悬剂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76.0%和36.9%。结论制备纳米粒加入PVP可使药物具吸附性和分散性,纳米粒载体可降低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增强药物的肝、脾脏器靶向性和延缓释药。  相似文献   
45.
Purpose: In an attempt to increase the local concentration of tamoxifen in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we have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poly (ε-caprolactone) (PCL) nanoparticle formulation. Methods: PCL (mol wt 14,800 daltons)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the solvent displacement method in acetonewater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Pluronic F-68. PCL nanoparticles, labeled with rhodamine 123, were incubated with MCF-7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cells to determine uptake, intra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localization as a function of time. Intracellular drug concentrations over a specified period of time using different initial doses were examined using tritiated [3H]-tamoxifen. Result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administered rhodamine 123-loaded PCL nanoparticles was found in the perinuclear region of the MCF-7 cells, where estrogen receptors are also localized, after 1 hour of incubation. Measurements of the intracellular concentrations revealed that most of the administered nanoparticle dose was internalized within the first 30 minutes of incubation, and the uptake followed saturable transport kinetics. Conclusion: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PCL nanoparticles were rapidly internalized in MCF-7 cells and intracellular tamoxifen concentrations followed a saturable process. This approach may provide better therapeutic benefit by delivering the drug locally, near the tumor cells,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相似文献   
46.
徐琛  张钧寿 《药学学报》2004,39(6):477-480
目的利用胶体金免疫标记技术,研究促吸剂(胆酸钠和水杨酸钠)促进结肠吸收胰岛素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结肠给药模型,考察胰岛素制剂降糖作用,胶体金免疫标记结肠标本,电镜观察。结果以1 u·kg-1的剂量给予胰岛素制剂,I(不含促吸剂)使大鼠血糖下降至原来的73.2%,II(含有促吸剂)使大鼠血糖下降至原来的16.4%;胶体金颗粒呈团状、点灶状分布,特异性强,无促吸剂时金颗粒仅分布在细胞间隙,有促吸剂时,在细胞表面和内部均可观察到金颗粒。降糖作用与电镜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促吸剂作用下,胰岛素分子可在结肠上皮细胞进行转运。  相似文献   
47.
雷公藤甲素聚乳酸纳米粒对大鼠睾丸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采用聚乳酸纳米粒能否减轻雷公藤甲素的大鼠睾丸毒性。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别ig 0 .2及 0 .6mg·kg- 1雷公藤甲素 (非纳米粒组 )及其聚乳酸纳米粒混悬液 (纳米粒组 ) ,连续给药 15d ,以ig生理盐水的大鼠为对照组 ,测定睾丸的脏器系数及其组织匀浆液中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和果糖含量 ,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在 0 .6mg·kg- 1剂量下 ,非纳米粒组睾丸ACP活性和果糖的含量均明显低于纳米粒组 (P <0 .0 5 )。光镜观察显示 ,雷公藤甲素 0 .6mg·kg- 1可引起大鼠睾丸的损伤 ,非纳米粒组引起的病变程度明显重于纳米粒组 ,主要表现为睾丸萎缩 ,各级生精细胞变性、坏死、数量减少或消失 ,出现了多核巨细胞。结论以聚乳酸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体系 ,可明显减轻雷公藤甲素对睾丸的毒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腻及人精子的甘露糖受体(MR)进行超微结构定位。方法 采用甘露糖基化牛血清白蛋白(DMA)结合10nm胶体金制备探针DMA-G10,以此探针标记小腹腔巨噬细胞和获能前后的人精子,并用疼爱 射电子显微民制备的DMA-G10具有基露糖基结合特性。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可分为明、暗中类型。“暗细胞”不含MR,“明细胞”细胞膜表面含MR,该受体与DMA-G10结合后内化入细胞内。人 子发生  相似文献   
49.
眼用环孢霉素A缓释超微粒的制备及眼内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壳聚糖-胆固醇双亲性聚合物包载环孢霉素A的缓释性及超微粒制备及眼内分布.方法壳聚糖-胆固醇双亲性聚合物与环孢霉素A共溶于溶剂中,对水透析形成超微载药微粒,37℃条件下测试超微粒体外释放状态.以放射性99锝标记壳聚糖超微粒,制成滴眼剂,以SPECT测试超微粒在兔眼中的滞留时间.结果壳聚糖载药超微粒可在6小时内缓释环孢霉素A,超微粒在给药后4小时在眼表具有良好的滞留性.结论以壳聚糖双亲性聚合物包载环孢霉素A对干眼症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不同粒径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吸收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考察不同粒径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对大鼠口服吸收水飞蓟素的影响。方法:以山榆酸甘油酯为载体材料,分别制备了150,500,1 000 nm 3种粒径的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给大鼠灌胃后,采用RP-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血药浓度,数据经3p97软件进行处理。结果:口服150 nm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后的AUC分别是500,1 000 nm的2.08,2.54倍(P<0.05),这表明150 nm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其他2种制剂。结论:固体脂质纳米粒粒径对水飞蓟素的口服吸收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