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38篇 |
临床医学 | 151篇 |
内科学 | 34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93篇 |
外科学 | 100篇 |
综合类 | 141篇 |
预防医学 | 29篇 |
药学 | 32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45篇 |
肿瘤学 | 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7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58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目的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选择本院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术后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全部患者运用人工髋关节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组选用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单选用利伐沙班预防,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D-2聚体为(271.0±12.0)ng/mL,与对照组的(350.0±20.2)ng/mL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未出现D-2聚体〉300 ng/mL的患者。结论利伐沙班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闭塞前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下肢股-腘动脉型闭塞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二维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及脉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特征,并与正常参考值作对比分析.结果:二维灰阶显像可清晰显示血管腔内充填的中高回声硬化斑块或中低回声实质性血栓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血流中断,闭塞段血流信号消失,闭塞前段可见红色血流内间有小股蓝色血流,脉冲多普勒(Paulse waveform,PW)频谱分析得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为:收缩期峰值流速(PSV)为(54.66±22.43)cm/s,较正常值明显减低(P<0.001);收缩期加速时间(AT)为(0.12±0.03)s,较正常值明显延长(P<0.001);阻力指数(RI)为0.92±0.21,较正常值增大(P<0.005);搏动指数(PI)为6.38±3.24,较正常值增大(P<0.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应用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及诊断准确的特点.通过对受累血管的直观显示、频谱形态的分析,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可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提供充分的诊断依据,动态评价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B类1型清道夫受体(SR-B1)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间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463例,根据血管超声检查分为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和不合并下肢血管病变两组,另选取社区健康体检正常的200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静脉血,提取DNA,进行PCR,对PCR产物测序。结果 T2DM合并下肢血管病变、T2DM不合并下肢血管病变及正常对照组间SR-B1外显子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性别亚组分析,3组男性受试者之间SR-B1外显子8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受试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R-B1外显子8基因多态性与男性T2DM下肢血管病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10月至今对16例的20条患肢进行了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SEPS;其中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患肢加行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结果16例手术顺利,术后肢体浅静脉曲张消失,深静脉瓣膜返流(KistnerⅢ°~Ⅳ°)的5条肢体,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Kistner 0°~Ⅰ°。全部病例经术后3~31个月的随访,15条患肢静脉性溃疡在1个月内愈合,5条患肢在3个月内愈合。皮肤溃疡以及浅静脉曲张无复发。结论SEPS是治疗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性溃疡的有效方法,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和深静脉瓣膜修复术有机结合一起可有效地提高重度CVI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在课题组前期已经建立的下肢静脉泵作用于下肢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基础上,提出针对人体组织采用粘弹特性,以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征。方法: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构建下肢静脉泵对下肢作用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在仿真模型中将下肢脂肪、肌肉、血管壁赋予粘弹性性质,得到下肢静脉泵工作在加压-保压-释压阶段下肢静脉血液容积的变化。采用自行研制的下肢静脉泵对健康受试者小腿施加与仿真中相同的工况,并采用红外检测传感器基于光电容积描记法对大隐静脉血液容积进行监测。结果:仿真与实测的结果均显示:下肢静脉泵作用于下肢过程中,加压阶段下肢静脉血液容积减小,血液被排出;保压阶段血液容积也减小;释压阶段血液容积增大,静脉中血液再充盈,且再充盈时间长于释压时间。结论:由红外检测传感器测得的血液容积变化情况与仿真结果吻合,验证采用粘弹性材料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7.
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目的:评价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保肢诉临床应用。方法:应用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190例,从手术技术、肿瘤学、关节功能并发症等方面全面综合评价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恶性骨肿瘤134例,术后平均随访47mo,因远隔脏器转移死亡者32例,另有3例虽有肺部转移,但经转移病灶切除后现仍无瘤存活;存活率为74.2%;102例存 相似文献
108.
为了解2型糖尿病(DM)患者四肢动脉血管及血流的改变情况,我们应用Acuson 128 XP/10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50 例DM 患者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显示:①2 型DM 患者动脉血管壁较正常人回声明显增加,内膜增厚,管壁不光滑、僵硬,部分患者四肢血管内可探及粥样斑块回声(14/50),以胫前动脉斑块病变为多(9/50)。其中1 例为临床无四肢症状者;②2 型DM 患者四肢动脉血管内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有四肢症状存在者较无症状者(除左侧胫前动脉外)血管内径有进一步变细;③正常人四肢动脉频谱形态主要呈三峰,少数出现单峰,而2型DM 患者频谱形态主要呈单峰且频谱增宽,出现舒张期持续灌注,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 0.01 和< 0.05);④2 型DM 患者四肢血流峰值流速(PV)较正常对照有加快,但差异无显著性,有四肢症状存在者较无症状者峰值流速有进一步加快的趋势。本试验结果提示: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上、下肢动脉血管均受累,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患者四肢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管定位改变,对DM 患者周围血管病变的诊断,尤对无症状患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究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抽取2013年2月-2018年2月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院内感染患者98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院内感染病原菌培养与分离情况,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对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程度的影响.结果:98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院内感染患...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