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67篇 |
免费 | 2449篇 |
国内免费 | 52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1篇 |
儿科学 | 1682篇 |
妇产科学 | 561篇 |
基础医学 | 1570篇 |
口腔科学 | 719篇 |
临床医学 | 3409篇 |
内科学 | 3228篇 |
皮肤病学 | 119篇 |
神经病学 | 1954篇 |
特种医学 | 46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335篇 |
综合类 | 3401篇 |
现状与发展 | 6篇 |
一般理论 | 1篇 |
预防医学 | 8183篇 |
眼科学 | 183篇 |
药学 | 1399篇 |
44篇 | |
中国医学 | 538篇 |
肿瘤学 | 16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3篇 |
2023年 | 672篇 |
2022年 | 1474篇 |
2021年 | 1772篇 |
2020年 | 1562篇 |
2019年 | 1376篇 |
2018年 | 1242篇 |
2017年 | 1292篇 |
2016年 | 1272篇 |
2015年 | 1250篇 |
2014年 | 1805篇 |
2013年 | 2042篇 |
2012年 | 1642篇 |
2011年 | 1600篇 |
2010年 | 1263篇 |
2009年 | 1187篇 |
2008年 | 1085篇 |
2007年 | 1160篇 |
2006年 | 970篇 |
2005年 | 884篇 |
2004年 | 708篇 |
2003年 | 655篇 |
2002年 | 548篇 |
2001年 | 500篇 |
2000年 | 412篇 |
1999年 | 322篇 |
1998年 | 305篇 |
1997年 | 246篇 |
1996年 | 232篇 |
1995年 | 202篇 |
1994年 | 170篇 |
1993年 | 174篇 |
1992年 | 132篇 |
1991年 | 129篇 |
1990年 | 91篇 |
1989年 | 109篇 |
1988年 | 93篇 |
1987年 | 67篇 |
1986年 | 51篇 |
1985年 | 97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39篇 |
1982年 | 66篇 |
1981年 | 43篇 |
1980年 | 42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21篇 |
1976年 | 19篇 |
1975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随着社会老龄化及环境、工作模式等外部因素的改变,外科治疗病种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外科治疗的复杂免疫疾病、肿瘤及器官移植等病种数量显著增加。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围手术期处理理念取得显著进步,学术界正在探索并建立以多学科团队为基础、多级医疗机构相互配合甚至整合全社会医疗资源共同参与的围手术期病人之家运行模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以优化外科疾病治疗全流程为目的的综合治疗体系,促进病人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92.
肝癌治疗全程管理的理念主要针对肝癌高危人群筛查、诊断及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多学科诊疗的模式,基于已有的临床证据,提出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病人管理诊疗计划,将筛查、诊断、治疗、随访管理等各环节有机整合,避免因单一学科以一己之长诊治病人或者多学科参与而缺乏有效衔接的状况.肝癌的全程管理涉及行政管理和临床多学科的专业工作,...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经胃十二指肠管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对全胃切除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接受全胃切除术的72例进展期胃癌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EN+Gln)组、肠内营养(EN)组和对照组。在术后48h内待一般情况稳定后即开始给予肠内营养。观察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和12d检测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术后7d检测外周血NK细胞、CD4+T细胞、CD8+ 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IgM、IgG。 结果 EN+Gln组与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3组病人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对照组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下降幅度更大(P<0.05),术后第14天时EN+Gln组与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EN+Gln组CD4+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和IgM、IgG较术前明显升高,且较EN组和对照组同期显著升高(P<0.05)。 结论 全胃切除术病人围手术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营养和免疫状态、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94.
参麦注射液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胃癌患者半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19例、肠内营养组19例、观察组(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20例,术前第1d及术后第1、5、9d检测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观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术后第9d血清CD3、CD4、CD4/CD8、前白蛋白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相应指标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IgA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比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缩短(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肠内营养支持较常规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评价我国肠内营养制剂的分类状况,供临床研究和科研参考。方法从政府相关部门、营养专业委员会、欧洲临床营养产品分类现状分析。结果产品分类出自不同部门,有各υ的分法,多年来变化不断。结论科学分类强烈影响有效管理,监控疗效,评估医保影响,持续引进新型品种。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总结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大出血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中心1999年-2008年收治的790例SAP患者中并发大出血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按防治出血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阶段,对前后两阶段SAP合并大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 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387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44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12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32例,发病率11.37%(44/387),死亡19例,死亡率4.91%(19/387);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403例SAP患者,并发大出血21例,其中以消化道大出血为主8例、以腹腔内大出血为主13例,发病率5.21%(21/403),死亡5例,死亡率1.24%(5/403);两期出血发病率和出血所致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及时肠内营养和免疫治疗、有效腹腔引流及选择恰当手术时机和方式可能是降低SAP并发大出血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大鼠肠内营养;B组肝硬化大鼠肠内营养;C组肝硬化大鼠肠外营养.3组大鼠行肝部分切除术后1 d分别进行等热量[690 kJ/(kg·d)]等氮量[1.22g/(kg·d)]营养支持,共5 d.术后6 d测定大鼠体质量、肝功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肝组织白蛋白(ALB)mRNA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较,术后A组大鼠体质量增加,B、C组体质量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6.16±3.28)g;B:(5.46±2.59)g;C:(6.13±3.21)g,P<0.05).术后B、C组大鼠肝功能与A组比较,血清AST、ALT、ALP升高,ALB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AL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09±81)IU/L;C:(271:±92)IU/L,P<0.05).术后B、C组大鼠血清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与A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B组比较,血清前白蛋白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161±37)mg/L;C:(133±29)mg/L,P<0.05].术后B、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比A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1.46±0.12;B:1. 07±0.14;C:0.84±0.18,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肝组织ALB 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肝组织Ki-67蛋白表达指数比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8.90±0.45;B:5.60±0.34;C:3.80±0.21,P<0.05);而B组Ki-67指数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存在明显的肝功能不全和肝再生能力下降,虽经过积极的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其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均明显差于无肝硬化的大鼠.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更能促进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代谢和肝再生,肠内营养途径可进一步降低与肠外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8.
S.K. Rajappa D. Ram H. Shukla G. Mandal M. Venkatasubramaniyan A. Dubey M. Agarwal R. Kumar A.K. Dewa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2019,57(5):454-459
Perineural invasion has been widely regarded as a poor prognostic factor in cancer of the oral cavity, but adjuvant treatment based only on this is still debatable. We have made an effort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in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2009–15 of patients with early node-negative cancers of the oral cavity. Patients with perineural invasion were divided into those who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and those who were not. The records of a total of 169 patients were analysed, and 118 were given adjuvant radiotherapy and 51 were not. The median (range) duration of follow up was 45 (26–86) months. Of 169 patients, 47 (28%) developed recurrence, 28 in the treated, and 19 in the untreated,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sease-free survival benefit for adjuvant treatment (p = 0.047) but no overall survival benefit (p = 0.54).We conclude that adjuvant radiotherap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with perineural invasion, even in early cancers of the oral cavity. 相似文献
999.
100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内镜、病理检查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胃镜下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手术后病理确诊为EGC的72例患者资料,分析内镜诊断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探讨EGC的内镜、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浸润深度相关性。结果 EGC患者的性别、年龄、主要症状、分化程度、内镜下形态学分型均与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病灶大小直径≥2 cm者,15例侵及黏膜下层,占60.0%,病灶大小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22.273,P=0.000, Cramer’s V=0.556);病灶部位与浸润深度存在统计学关联(χ2=17.743,P=0.000,Cramer’s V =0.496),上部侵及黏膜下层占77.78%,而中部及下部仅12例侵及黏膜下层(19.05%)。结论 EGC的病灶部位、病变大小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探索EGC浸润深度相关的内镜及病理表现规律,可为EGC的检出、治疗与预后判断提供进一步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