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0篇
  免费   423篇
  国内免费   218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330篇
妇产科学   45篇
基础医学   145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230篇
内科学   174篇
皮肤病学   296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71篇
外科学   254篇
综合类   755篇
预防医学   387篇
眼科学   60篇
药学   922篇
中国医学   1150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69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7篇
  2017年   187篇
  2016年   197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402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198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复方苯甲酸乳膏中苯甲酸和水杨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Hypersil C_(18)柱(4.6n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44:56),流速0.8mL·min~(-1),检测波长为226nm。结果:苯甲酸和水杨酸分别在15.20~76.00mg·L~(-1)和7.64~38.20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9);日内、日间RSD在0.030~4.79%,高、中、低浓度回收率在98.54%~101.20%。分析了3批样品,结果满意。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复方苯甲酸乳膏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2.
咪喹莫特脂质体与乳膏体外经皮扩散行为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中和法制备咪喹莫特脂质体,研究了其体外经皮扩散行为并与咪喹莫特乳膏进行比较。制得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55nm,跨距为1.65,能经皮缓慢扩散,皮层的局部贮药量比之乳膏有增加,可减少药物全身吸收。  相似文献   
43.
益肾Ⅰ方对阿霉素诱导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益肾Ⅰ方水提取物和六味地黄胶囊对阿霉素 (ADM)致大鼠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方法 :以ipADM 3mg·kg-1·d-1,q3d× 3d诱导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 ,观察益肾Ⅰ方高和低剂量组及六味地黄对病鼠肾功能、血脂、血浆蛋白、肾组织病理学和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益肾Ⅰ方 2个剂量和六味地黄胶囊均能降低病鼠高值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丙二醛含量 (P <0 .0 1) ,提高病鼠低下的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 (P <0 .0 1) ,增强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 (P <0 .0 1) ;改善病鼠肾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P <0 .0 1) ,但六味地黄对病鼠肾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则差异未见显著性 (P >0 .0 5 )。在上述各观察指标中 ,各药间的作用强度差异也未见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益肾Ⅰ方和六味地黄胶囊均具有对抗阿霉素性大鼠肾病综合征的氮质血症、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作用。  相似文献   
44.
刘忠鑫  薛红  程大光  钟湘 《中国新药杂志》2003,12(12):1039-1040
目的:评价丁丙氢化可的松霜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试验,试验组188例,用丁丙氢化可的松霜膏涂于患处,tid,对照组120例用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霜涂于患处,tid,疗程3~25d。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痊愈率及不良反应率分别为93.6%,77.7%和7.4%,对照组分别为92.5%,75.0%和8.4%,2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丁丙氢化可的松霜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5.
盐酸左氧氟沙星乳膏的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田静  李兴德  徐侃  孙宇 《中国药师》2003,6(4):210-211
目的:研制盐酸左氧氟沙星乳膏。方法:拟订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用于含量测定。结果与结论:乳膏的制备工艺可行,质量稳定,用UV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的含量,方法可行,重现性好,可用于医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不同深度、不同面积烧伤创面对局部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软膏的吸收作用以及对血清EGF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烧伤患者41例,局部外用rhEGF软膏治疗,每日换药一次。浅Ⅱ°创面患者于用药前和用药第4,7天;深Ⅱ°创面于用药前和用药后第7,14天,分别取患者静脉血清,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患者各时间点血清中EGF浓度。结果:rhEGF软膏在试验浓度范围内,无论用药面积大小和用药时间长短其血清EGF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各时间点用药前后EGF血药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EGF浓度与创面深度和用药面积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rhEGF软膏局部外用,通过创面吸收的量甚微,体内无蓄积现象。  相似文献   
47.
目的 用HPLC法测定VE霜的含量。方法 将VE霜制成供试品溶液 ,经C1 8色谱柱 ,以甲醇为流动相 ,用紫外检测器在2 85nm处检测。结果 VE可与霜剂基质中的成分很好地分离 ,VE的线性范围为 0 .2~ 1.0mg ml,平均回收率为 98.82 % ,RSD为 1.92 %。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 ,适用于VE霜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8.
孙升云  徐大基 《新中医》2003,35(12):16-18
介绍黄春林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经验。黄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湿浊瘀阻是本病的基本病理因素,虚实并见则是本病的发病特点,及早诊断是有效治疗本病的前提。并阐述了中药肾衰康方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大黄的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49.
盐酸多塞平乳膏人体透皮吸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新建  王雷  梁颖 《中国药房》2004,15(3):169-170
目的 :比较进口与国产5 %盐酸多塞平乳膏的人体透皮吸收效果。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 ,8位健康男性受试者按交叉试验设计 ,以进口的5 %盐酸多塞平乳膏为对照品 ,对比研究国产5 %盐酸多塞平乳膏的人体透皮吸收效果。结果 :连续8d于受试者前臂皮肤涂抹相同剂量的盐酸多塞平乳膏试验品和对照品后进行测定 ,两组血药浓度均较低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国产5 %盐酸多塞平乳膏的人体透皮吸收效果可达国外同类品种水平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0.
We correlated arachidonic acid (AA)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status with anthropometric measures and growth rates in a group of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2500 g; gestational ages 30–41 weeks; n = 143). AA and DHA status were measured in erythrocytes (RBC) and plasma cholesterol esters (CE) during days 10 to 42. Infants received preterm formula without long-chain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LCP; n = 81), with LCP (n = 29) or maternal milk (n = 33). RBC AA contents on day 10 were correlated (P < 0.05) with birth weight in breast-fed infants and all formula-fed infants, with on day 10 a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 (SDS) for weight, length and occipito-frontal circumference in all formula-fed infants, and with on day 10 an SDS for length in breast-fed infants. Brain weight was related to RBC DHA and CE DHA contents on both day 10 and day 42 in formula-fed infants. Of the variances of brain growth parameters on day 42, 21–34% were explained by DHA status on day 42 and protein intake from days 10–42. Conclusion We conclude that parameters of early neonatal AA status are related to intra-uterine rather than to post-natal growth. Parameters of post-natal brain growth are related to RBC DHA and CE DHA contents on day 42, and to dietary protein intake. These results point to the importance of dietary DHA for brain growth in the first 6 post-natal weeks. Received: 23 July 1996 /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and accepted: 18 June 19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