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9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467篇
中国医学   44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王晓宇  周静  陈鸿平  胡媛  刘友平  陈林 《中成药》2015,37(1):157-159
目的探究枸杞子贮藏中"变色"的化学基础。方法透明包装枸杞子,比较室温下避光、不避光两种方式贮藏,于贮藏0、3、6、12月时取样,观察药材外观性状,并测定各样品中芦丁、类胡萝卜素、甜菜碱和总酚酸的含有量。结果 "变色"前后,芦丁和类胡萝卜素含有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光照对枸杞子中类胡萝卜素的量影响较大。甜菜碱、总酚酸的量变化不明显。结论初步确定芦丁、类胡萝卜素为枸杞子"变色"的指标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2.
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及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草种苗等级与植株生物量积累、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关系,为制定种苗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单根重量为分级指标对甘草种苗进行分级,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种苗聚类分级为3个级别,以级别为处理进行田间试验,连续两年于生长期测定甘草植株鲜重和根干重,实验室测定药材有效成分含量。结果:一级、二级种苗(单根重10.0 g以上)生长期植株的总生物量、根干物质量及产量均大于三级种苗。3年生药材的甘草酸、甘草苷、芹糖基甘草苷和甘草素的含量,一、二级种苗高于三级种苗;不同等级种苗药材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均高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标准。结论:种苗等级对甘草药材的质量及产量均有影响,生产上建议选用单根重在10.0g以上的种苗。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采用系统预试法对家蚕幼虫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初步探索家蚕幼虫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圆形滤纸层析预试法和试管预试法对家蚕幼虫的水提取液、95%乙醇提取液、乙醚提取液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显色反应或沉淀反应,对家蚕幼虫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家蚕幼虫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酚类、内酯及香豆素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糖及苷类、挥发油及油脂类成分。结论:初步确定家蚕幼虫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家蚕幼虫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对甘草泻心汤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定。方法 对甘草泻心汤、单味药汤剂和混合对照品进行HPLC分析。采用Agela venusil MP C18(2)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0.2%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327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 μL。液路采用三通分流0.2 mL/min进入ESI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进行质谱检测。采用甲酸钠溶液作为内参校准液每针校正。根据对照品、文献报道和数据库数据推测鉴定相关色谱峰的化合物和单味药来源。结果 提取出85个基峰离子,根据元素分析推测出其化学式,其中80个推测出了可能的化合物结构信息,采用对照品确证了6个成分,其中归属于甘草、黄芩、大枣、黄连、干姜、半夏分别为40、31、13、11、5、1个成分。结论 HPLC-QTOF/MS作为一种高选择性、高分离度、高灵敏度的分析手段能有效地鉴定甘草泻心汤中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05.
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问题,但其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药的用药特色和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从中药原形化学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到原形化学成分及其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肠吸收和转化、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串联的研究模式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可能是一条适合中药特点的途径,亦是中药实验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雀儿舌头叶和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雀儿舌头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从雀儿舌头叶和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分别鉴定出42和41种化合物,叶中的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7.20%)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97%),茎中的主要成分为十六碳酸(12.07%)、二甲萘(5.60%)和三甲萘(5.10%)。叶和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的差异,将会对其药理作用和抗癌活性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7.
菝葜中黄酮和芪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为阐明百合科植物菝葜的有效成分,对其根茎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方法分离并鉴定了5个酚性化合物。结果:它们的结构为二氢山奈酚(dihydrokaempferol,1),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lbene,2),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ystilbene,3),二氢山奈酚3—O-α—L—鼠李糖等(黄杞苷,dihydrokaempferol 3-O-α-L-rhamnoside,engletin,4),槲皮素4′—0-β—D—葡萄糖等(quercetin4′—O-β—D—glucoside,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菝葜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4,5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8.
目的鉴定栀子中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方法色谱条件: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0.15%甲酸水-甲醇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440 nm。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检测;扫描范围m/z 100~1 400。结合化学成分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与多级质谱(MS/MS)裂解特征分析,对其结构进行确证。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鉴别了栀子中的31个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并根据MS/MS裂解规律推断了其中的23个化学成分。结论 HPLC-DAD-MS/MS可用于快速筛选和鉴定栀子中的藏红花素类色素成分。  相似文献   
109.
骨碎补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碎补(Drynaria fortune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中低压ODS柱色谱及制备液相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骨碎补中分离并鉴定9个化合物:柚皮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2)、咖啡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3)、4-O-β-D-吡喃葡萄糖基香豆酸(4)、对羟基反式肉桂酸(5)、反式桂皮酸(6)、3,4-二羟基苯甲酸(7)、5-羟甲基糠醛(8)、蔗糖(9)。结论化合物2、5、6、8和9为首次从槲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对中药艾叶(Folium Artemisiae Argyi)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TLC、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手段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tanciloide(1)、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2)、瑞香素(daphnetin,3)、圣草酚(eriodictyol,4)、鼠李素(rhamnetin,5)、高车前素(hispidulin,6)、L-2-O-甲基-手-肌醇(L-2-O-methyl-chiro-inositol,7)、豆甾醇(stigmasterol,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4-甲氧基-3-羟基苯酚(4-methoxyl-3-hydroxyphenol,10)。结论其中,化合物10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5、7为首次从艾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