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63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119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101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374篇
外科学   353篇
综合类   220篇
预防医学   79篇
眼科学   33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创伤性膝内翻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7例创伤性膝内翻畸形患者(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37.8岁;左侧10例,右侧17例;畸形角度平均为20.1°)行下肢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双下肢骨骼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3-matic 6.1软件,测量下肢内翻角度、胫股角(FTA)、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寻找胫骨最佳截骨角度,设计与截骨部位解剖形态一致的截骨模板,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出实物模板,术中通过模板确定最佳截骨方位进行截骨,最后行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双下肢FTA和膝关节内侧间隙;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7 ~36个月(平均23.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3个月.27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FTA、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均大于术前,术后1年的HSS膝关节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又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将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设计个体化截骨模板,可大大提高截骨的精确性,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为治疗创伤性膝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内脏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3例内脏动脉瘤患者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检查,19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用屏气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图像减影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43例共50个内脏动脉瘤,涉及脾动脉32个(其中5例脾动脉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占64%;肠系膜上动脉7个(14%),腹腔动脉干5个(1例为腹腔系膜干),肾动脉4个,肝动脉2个.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并在立体直观显示动脉瘤及其与周围血管脏器关系方面优于DSA.43例中,行栓塞治疗15例,手术9例,保守观察19例.结论 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能尤创、准确诊断内脏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解剖细节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作为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索髋臼恶性肿瘤精确切除与重建的有效方法,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利用图像融合、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建立髋臼恶性肿瘤精确切除与重建的治疗流程,完成术前规划并制备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利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手术实施,实现肿瘤的精确切除及假体安装.自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采用该流程治疗3例髋臼恶性肿瘤患者,软骨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均累及骨盆Ⅱ+Ⅲ区.采用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成功获得精确的肿瘤切除与髋臼重建.1例患者术后因搬动失误发生髋关节脱位,予以闭合复位;该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1个月.至末次随访时3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未见感染、假体松动、螺钉断裂等并发症.MSTS评分为18~26分.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肿瘤切除和个体化定制髋臼假体重建能够满足髋臼肿瘤精确切除和重建的要求,肿瘤切除彻底、髋臼重建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是外科治疗恶性髋臼肿瘤的一种有效方法,其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保留关节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意义. 方法 2008年 9 月至2011年3月,行保留关节人工假体和大段异体骨置换术治疗12例股骨远段、胫骨近段和胫骨远段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2~59 岁,平均26.7岁,病变位于股骨远段干骺端8例,胫骨近段干骺端3例,胫骨远段骺端1例,骨肉瘤7例软骨,软骨肉瘤3例,血管内皮瘤1例,梭形细胞肉瘤1例 .术前采用增强CT和MRI在计算机导航工作站上设计术前方案,明确病灶侵犯的髓内范围和骨外范围,设计截除瘤骨的范围并标记,术中计算机导航指引下,注册定位,按术前设计截断瘤骨,保留关节及韧带组织,装配特制人工假体8例和大段异体骨置换4例. 结果 12例患者全部按术前计划完成手术,术后肿瘤标本经病理验证达到广泛切除.所有患者随访7~37个月,平均21个月.按肌肉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患肢功能评价体系评分,术后肢体功能恢复92%~96%,平均94%.术后无伤口及关节感染发生,无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可以在术中精确实现术前设计的肿瘤外科切边界,避免盲目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和损失重要的骨骼关节节结构从而为患肢关节结均重建创造条件,提高肢体功能恢复水平.  相似文献   
95.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iagnostic cardiac-imaging platforms is advancing rapidly. In particul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gorithms have increased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echocardiographi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resulting in more complex echocardiographic imaging techniques and expanded use among noncardiologists. Here, we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al-world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chocardiography including automatic high-quality computer-optimized image acquisition sequences, automated measurements, and algorithms for the rapid and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cardiac physiology. These advances will not replace physicians but will improve their productivity, workflow, an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96.
目的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探讨髋关节脱位患儿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前后股骨头覆盖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单侧髋关节脱位患儿行Salter截骨手术并对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测量CE角及股骨头的覆盖率,分别比较其手术前后的变化,以正常侧作为对照组。结果髋脱位患儿术后CE角与股骨头覆盖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CE角和CT的股骨头覆盖率无正相关关系。结论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股骨头的覆盖情况;Salter骨盆截骨手术在空间上改变了髋臼的方向,对股骨头的覆盖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比较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和传统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膝关节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 方法 对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计算机导航组(导航组)和传统方法组(传统组),每组 30例.导航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9.2±8.3)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9.4°±5.3°;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2例,Ⅳ级18例.传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71.9±8.1)岁;术前患者下肢力线平均偏差8.9°±4.8°.膝关节骨关节炎分级:Ⅲ级17例,Ⅳ级13例.均采用同种产品的TK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比较两组患者膝外翻角、冠面和矢状面的假体组件角度和手术时间. 结果 导航组髋-膝-踝角平均偏差角度(0.7°±0.2°)小于常规组(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2,P=0.000).导航组额面股骨部分角平均偏差角度(1.5°±0.4°)小于传统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3,P=0.017).导航组额而胫骨部分角(1.4°±0.5°)平均偏差角度小于传统组(1.5°±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116).导航组侧面股骨部分角(7.3°±0.4°)和侧面胫骨部分角(2.5°±0.2°)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9.5°±0.4°、4.5°±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比传统组延长1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3,P=0.008).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TKA与传统方法相比,下肢力线和假体组件的位置更准确.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的照射技术治疗双眶Grave’s眼病的实施方法及其剂量学优势。方法10例确诊为双侧Grave’ s眼病的患者,均用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照射技术、传统的对穿野照射技术以及近年来主流的调强照射技术等三种技术完成治疗计划,比较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分布图、剂量体积直方图和剂量学参数。结果对于PTV的参数D98%、V95%、Dmean、CI和HI,双侧晶体的参数Dmin、Dmean和Dmax,双侧泪腺的参数Dmin和Dmean,三维适形和调强技术二者与对穿野技术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维适形与调强技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PTV的参数D2%和双侧泪腺的参数Dmax,则三种技术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适形(含电子线照射野)和调强技术与传统的对穿野技术相比都有着同样的剂量学优势,在患者不愿意接受调强技术昂贵的价格或者没有调强设备的时候,可以用三维适形技术代替。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X线和CT对术后假体位置进行影像学分析,比较计算机导航关节置换术是否优于传统的手术方式。方法从2010年1月到2011年2月,本组共对160例患者进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其中70例实施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另外90例实施传统手术组。两组间性别、年龄、术前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术后通过X线平片及CT对CFA、CTA、SFA、STA、FRA、PTA等角度以及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术后两周,通过影像学分析,导航组患者的CFA、CTA、SFA、STA、FRA、PTA均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导航组术中出血多于非导航组(P<0.05)。非导航组手术时间比导航组手术时间短16min,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实验中,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可以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力线,并减少手术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