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8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259篇
儿科学   114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519篇
口腔科学   1519篇
临床医学   223篇
内科学   80篇
皮肤病学   105篇
神经病学   111篇
特种医学   66篇
外科学   867篇
综合类   430篇
预防医学   108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86篇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1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53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327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04篇
  2007年   184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目的 探讨外伤性睫状体脱离小瘘口的检查与定位方法及手术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经房角镜结合UBM检查以及缩瞳结合UBM检查,准确定位瘘口,根据瘘口的部位和范围选择手术方式,手术采取睫状体冷凝术与睫状体缝合术进行治疗.结果 15例外伤性睫状体脱离患者,均为360.的睫状体脱离.5例缩瞳后结合UBM检查发现隐匿的较小瘘口,其余均经房角镜结合UBM发现瘘口,且瘘口均小于1个钟位,其中,4例行单纯睫状体冷凝术,使睫状体复位,其余11例中5例先行睫状体冷冻术,后行睫状体缝合术,6例直接行单纯睫状体缝合术.术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术后6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1个月时眼压超过正常水平.结论 定位和封闭瘘口是睫状体脱离手术的目的和关键,瘘口的准确定位能较大程度地缩小手术范围.同时全面的缩瞳结合UBM检查,对于可疑瘘口的发现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唇腭裂婴幼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的特点,并将其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阂值检查的结果加以对照,以探讨DPOAE在这类患儿听力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POAE检查63例(126耳),年龄2个月-42个月,平均11.83个月。其中单纯腭裂组(以下简称腭裂组)23例(46耳),腭裂并发唇裂及牙槽裂组(以下简称唇腭裂组)30例(60耳),单纯唇裂组(以下简称唇裂组)10例(20耳),每耳均检查8个频率,若2-5kHz4个频点有≥3个频点通过即为该耳通过。在上述患儿中,ABR阈值检查腭裂组17例(34耳),唇腭裂组10例(20耳),唇裂组6例(12耳),以能重复引出V波的最小刺激强度为ABR阈值。结果DPOAE检查:腭裂组通过7耳,未通过39耳,通过率为15.22%;唇腭裂组通过6耳,未通过54耳,通过率为10.00%;唇裂组通过18耳,未通过2耳,通过率为90%。统计分析腭裂组与唇腭裂组无显著差异,而腭裂组与唇裂组,唇腭裂组与唇裂组均有显著差异。ABR阈值检查统计分析结果与DPOAE一致。将各组DPOAE通过率与ABR正常率进行比较,腭裂组及唇腭裂组中二者无差异(P〉0.05),虽然唇裂组中二者有差异(P〈0.05),但唇裂组ABR阈值反应的听力下降较轻(均≤50dB nHL)。从总体趋势上说,DPOAE与ABR阈值检查在检测的结果上是一致的。结论唇腭裂患儿DPOAE和ABR检测结果一致,与ABR相比,DPOAE具有快速、简便、易实施等特点,因此DPOAE可以作为唇腭裂婴幼儿听力检查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结合ABR及其他相关的听力检查,以明确听力损害的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消化管唇状瘘棉球外堵法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2001年1月~2007年11月收治的消化管唇状瘘患者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瘘口持续引流、禁食或部分肠内营养加肠外营养支持处理方法,实验组采用瘘口棉球外堵法处理,控制外溢肠液,恢复正常进食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瘘口大小、流量、体重、白蛋白、确定性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费用等.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瘘口缩小、流量减少、体重白蛋白上升、手术时间提前、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缩短、费用减少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消化管唇状瘘棉球外堵法安全有效,可显著缩短患者病程、减少费用及其痛苦、迅速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5.
36.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行手术切除。结果 18例患者中,第一鳃裂瘘 10例,外瘘口均位于耳垂后与乳突之间,内瘘口位于外耳道,其中位于骨与软骨交界处后下壁6例;囊肿8例,其中耳垂后4例,位于下颌角2例,腮腺筋膜内2例。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鳃裂囊肿或瘘管,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少见,易误诊、误治;影像学检查是术前确诊的重要依据;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该病治愈的关键,完整切除囊肿及瘘管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唇腭裂中牙槽突裂患者应用牙槽突植骨术治疗后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利用髂骨松质骨移植于唇腭裂患者所形成的口鼻腔瘘之间。结果 :3年来临床应用该方法 ,治疗 2 3例牙槽突裂患者 ,其中 1 4例术后随诊 6个月以上 ,临床观察牙槽突裂已修复 ,X光显示骨密度同正常骨质。结论 :牙槽突植骨术是唇腭裂序列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为恢复上腭牙弓完整性。保证裂隙临近牙的萌出 ,提供稳固的上颌牙弓 ,增加鼻翼高度 ,改善鼻翼外形 ,均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究鼻内窥镜下手术与自唇龈沟切开剥离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进行抽样,选取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推行传统自唇龈沟鼻前庭囊肿摘除术,实验组于鼻内窥镜引导下经鼻前庭径路切除囊肿,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 min:20.52±5.23 vs 47.43±20.65)、平均出血量( ml:11.56±3.65 vs 62.23±40.75)及伤口平均愈合时间( d:3.96±0.53 vs 5.94±0.57)均低于对照组,且术后伤口疼痛程度(轻/中/重度:85.71%/14.29%/0 vs 41.67%/45.83%/12.50%)、面部肿胀程度(轻/中/重度:79.17%/20.83%/0 vs 41.67%/41.67%/16.66%)改善情况及面部麻木酸胀发生率(0 vs 16.6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前庭囊肿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指数高,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对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类和诊断,有利于区分畸形的部位和程度,为手术修复提供指导。方法 用Tessier颅面裂分类的基本方法,对81例先天性颅面裂隙畸形进行分析,再根据畸形发生的部位、性状、CT扫描等临床检查结果,按照受累的范围,选用S(皮肤)、T(皮下组织)、O(颅面骨)等字母组合表示畸形部位和性状,选用阿拉伯数字的大小表示畸形的严重程度,作为Tessier分类的补充。结果 以STO分类法分析81例病例,眶下方畸形以Ⅲ、Ⅳ号裂多见(24.70%),眶上方畸形以IX、X号裂多见(38.27%),各种组织的受累程度并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结论STO分类法是Tessier分类法的补充,可为颅面裂隙畸形的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明确程序性细胞死亡在腭裂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相关基因在腭裂形成中的变化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16只妊娠10d(GD10)的C57BL/6N系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管饲维甲酸80mg/kg,对照组管饲等体积植物油。分别于GD1314(妊娠第13天第14小时,下同),GD1322,GD148,GD1414,GD1422,GD158,GD1522,GD168d处死孕鼠取胚鼠。胚鼠头部切片做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染色。结果:在腭突垂直生长期及定向移动期,两组腭间质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的数量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经外源性维甲酸作用后的小鼠腭突间质细胞发生大量程序性死亡,腭突体积发育瘦小,未能在中线相互融合而导致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