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12篇
  免费   5003篇
  国内免费   3195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1571篇
妇产科学   700篇
基础医学   5411篇
口腔科学   395篇
临床医学   8343篇
内科学   11268篇
皮肤病学   220篇
神经病学   10226篇
特种医学   25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823篇
综合类   13003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4196篇
眼科学   418篇
药学   9959篇
  74篇
中国医学   4910篇
肿瘤学   1282篇
  2024年   241篇
  2023年   994篇
  2022年   1982篇
  2021年   2760篇
  2020年   2386篇
  2019年   1919篇
  2018年   1929篇
  2017年   2178篇
  2016年   2446篇
  2015年   2497篇
  2014年   4290篇
  2013年   4726篇
  2012年   4286篇
  2011年   4287篇
  2010年   3573篇
  2009年   3255篇
  2008年   3328篇
  2007年   3210篇
  2006年   2956篇
  2005年   2702篇
  2004年   2280篇
  2003年   2124篇
  2002年   1790篇
  2001年   1673篇
  2000年   1443篇
  1999年   1229篇
  1998年   995篇
  1997年   1012篇
  1996年   826篇
  1995年   767篇
  1994年   741篇
  1993年   610篇
  1992年   573篇
  1991年   563篇
  1990年   500篇
  1989年   462篇
  1988年   428篇
  1987年   413篇
  1986年   374篇
  1985年   494篇
  1984年   485篇
  1983年   287篇
  1982年   375篇
  1981年   345篇
  1980年   313篇
  1979年   241篇
  1978年   206篇
  1977年   189篇
  1976年   168篇
  1975年   1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脑脉通胶囊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脑脉通胶囊对实验动物心血管方面的药理效应作用,为其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按照中药三类新药要求,采用大鼠脑梗死损伤模型、体内血栓形成模型、血液流变学及麻醉犬脑血流动力学等实验项目,灌胃给予脑脉通胶囊,测定其相关实验指标。结果脑脉通胶囊能改善大鼠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促进其梗死病灶的修复,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和延长体内血栓形成时间,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能增加犬脑内血流量和减少其血管阻力等。结论脑脉通胶囊对治疗缺血性中风及相关病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2.
目的建立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中l-和d-芬氟拉明的对映体选择性测定的方法,并用于研究芬氟拉明Ⅰ相代谢的立体选择性。方法将dl-芬氟拉明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后,采用柱前衍生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法进行对映体的分离,测定时间反应曲线和酶动力学参数。结果单个对映体的线性范围是1~50μg/mL;l-和d-芬氟拉明的方法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2.4%和95.5%,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μg/mL和1.0μg/mL,方法精密度为RSD<10%(n=6)。l-和d-芬氟拉明的Km,Vm ax,C lint值分别为(0.15±0.01)和(0.27±0.02)μmol.mL-1,(4.99±0.52)和(9.53±0.87)nmol.g-1.m in-1,(33.3±3.0)和(35.3±3.1)mL.m in-1.g(蛋白)-1。结论方法准确可靠,已用于l-和d-芬氟拉明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液中的代谢及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芬氟拉明在大鼠的Ⅰ相代谢具有对映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观察三七总苷对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0例起病24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0例采用常规治疗,根据病情应用20%甘露醇、706代血浆、舒血宁、川芎嗪、维脑路通、胞磷胆碱、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试验组3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以三七总苷0.4~0.8 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qd,14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检测治疗前后进展性脑梗死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指数、纤维蛋白原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试验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为10.63%(34/320),对照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为28.75%(92/300)(P<0.05).试验组进展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进展高峰值:(22±4)vs.(26±6);治疗d20时:(13±8)vs.(18±3),均为P<0.01].试验组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不良反应轻.结论:三七总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4.
N-乙酰半胱氨酸和氯胺酮联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巯基供体物质N 乙酰半胱氨酸(NAC)和非竞争性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KT)联用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0 .0 1L·g- 1)、氯胺酮组(15mg·kg- 1)、N 乙酰半胱氨酸组(75mg·kg- 1)和联合组(KT 15mg·kg- 1 NAC75mg·kg- 1)。参照蒋晓帆等建立的方法,制备局灶性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MCAO) ,再灌注后6、2 4h测定神经行为缺陷评分,处死TTC染色测定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制备不完全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 VO) ,在再灌注0 .5、2和6h时取全脑制成10 %匀浆,比色法测定MDA含量、SOD和GSH Px活力。结果:(1)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6、2 4h ,各组小鼠脑组织均有不同程度梗死灶、神经行为缺陷明显,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药物联合组可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小鼠的神经行为缺陷(均为P <0 .0 1) ,减少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均为P <0 .0 1) ,药物单用对以上指标有轻度的改善作用(P >0 .0 5 )。(2 )联合用药可明显改善脑细胞损伤。(3)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0 .5、2和6h后,生理盐水组小鼠MDA含量显著升高(均为P <0 .0 1) ,SOD活性(均为P <0 .0 1)和GSH Px活性均显著降低(均为P <0 .0 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联合组可显著地降低缺血再灌注小鼠脑组织  相似文献   
995.
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梗死灶周围去极化、炎症反应及神经元凋亡等。几乎对缺血级联反应的所有环节都已进行过神经保护药物的开发和试验。许多神经保护药物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研究中证明有效,但临床试验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本文就目前各类神经保护药治疗脑缺血的临床前期和临床试验的结果与进展作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异氟醚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活体脑片细胞内游离钙的影响,探讨异氟醚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阻闭大鼠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并于缺血2h后拔出栓线给予再灌注。利用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再灌注2h后大鼠脑片细胞内荧光强度。比较异氟醚预处理1h对缺血再灌注大鼠活体脑片额顶叶皮质及纹状体区域Ca2 浓度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侧脑片皮层及纹状体Ca2 荧光强度明显升高。脑缺血前给予异氟醚预处理1h可抑制缺血侧大脑皮层细胞内Ca2 含量的增加,对纹状体细胞内Ca2 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缺血前给予异氟醚预处理可有效减轻额顶叶皮层细胞内的钙超载,对纹状体区域脑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影响较小,提示异氟醚的脑保护作用在不同脑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7.
旋转床模拟推拉动作对脑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推拉动作对脑血管循环功能的影响及推拉效应的+GZ下降机制。方法10名被试者在旋转床上经受“直立位-倒立位-直立位”R 模拟推拉动作,采用网谱勒(TCD)技术监测分析旋转床模拟推拉脑血流速度及脉动参数的变化。结果 倒立位时出现收缩期流速增加、舒张期流速降低、脉动参数PI与RI升高的阻力增高型频谱,随后直立位时,这些变化更加明显且恢复较慢。在实验过程中平均血流速度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在推拉动作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通过对脑得生不同提取工艺——分煎与合煎抗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探索中药复方分煎工艺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实施的可能性。方法 利用Fe Cl3损伤血管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于血栓形成后5 d内,给药组连续ig脑得生按药典法制备制剂(N 1,1.2 g/ kg)、脑得生各单味药分煎,吸附树脂富集、分离有效部位混合制剂(N2 ,0 .2 g/ kg)和脑得生各单味药合煎,吸附树脂富集、分离,有效部位混合制剂(N3,0 .6 g/kg) ,观察大鼠行为评分、脑梗死面积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经N 1、N 2和N 3治疗的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大鼠的行为评分、脑组织梗死面积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 .0 1) ,组织病理变化较模型组也有明显改善。而N1、N2和N3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单味药有效成分或部位分别提取,而后组方所得复方制剂,并不会降低原方的整体疗效发挥。该研究结果对其他复方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9.
注射用熊胆粉对大鼠脑血栓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庆镐  徐惠波  朴惠善 《中草药》2005,36(9):1361-1364
目的观察注射用熊胆粉对脑血栓、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观察注射用熊胆粉iv给药后对大鼠大脑中动脉血栓模型、不完全性脑缺血、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注射用熊胆粉可明显抑制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性,改善血栓性缺血脑组织病变程度,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且可降低损伤脑组织中丙二醛(MDA)水平,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论注射用熊胆粉对脑缺血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The derivation of safe levels of exposure in humans for compounds that are assumed to cause threshold toxicity has reli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a 100-fold uncertainty factor to a measure for the threshold, such as the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or the benchmark dose (BMD). This 100-fold safety factor consists of the product of two 10-fold factors allowing for human variability and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The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has suggested the subdivision of these 10-fold factors to allow for variability in toxicokinetics and toxicodynamics. This subdivision a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efault uncertainty factors with a chemical-specific adjustment factor (CSAF) when suitable data are available. This short review describes potential options to refine safety factors used in risk assessment,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pathway-related uncertaint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variability in kinetics. These pathway-related factors were derived from a database that quantified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and human variability in phase I metabolism, phase II metabolism, and renal excretion. This approach allows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 data in healthy adults and subgroups of the population to be incorporated in the risk-assessment process and constitutes an intermediate approach between simple default factors and chemical-specific adjustment f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