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82篇 |
免费 | 1194篇 |
国内免费 | 33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6篇 |
儿科学 | 420篇 |
妇产科学 | 241篇 |
基础医学 | 1556篇 |
口腔科学 | 222篇 |
临床医学 | 1569篇 |
内科学 | 1248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2147篇 |
特种医学 | 34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892篇 |
综合类 | 1242篇 |
现状与发展 | 2篇 |
预防医学 | 679篇 |
眼科学 | 1404篇 |
药学 | 1084篇 |
5篇 | |
中国医学 | 476篇 |
肿瘤学 | 8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313篇 |
2022年 | 457篇 |
2021年 | 623篇 |
2020年 | 532篇 |
2019年 | 500篇 |
2018年 | 491篇 |
2017年 | 479篇 |
2016年 | 491篇 |
2015年 | 468篇 |
2014年 | 870篇 |
2013年 | 939篇 |
2012年 | 813篇 |
2011年 | 809篇 |
2010年 | 642篇 |
2009年 | 620篇 |
2008年 | 591篇 |
2007年 | 551篇 |
2006年 | 502篇 |
2005年 | 376篇 |
2004年 | 350篇 |
2003年 | 294篇 |
2002年 | 239篇 |
2001年 | 210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166篇 |
1998年 | 154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22篇 |
1995年 | 101篇 |
1994年 | 117篇 |
1993年 | 111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58篇 |
1988年 | 59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75篇 |
1985年 | 142篇 |
1984年 | 106篇 |
1983年 | 75篇 |
1982年 | 75篇 |
1981年 | 75篇 |
1980年 | 53篇 |
1979年 | 38篇 |
1978年 | 34篇 |
1977年 | 28篇 |
1976年 | 12篇 |
197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制备阿立哌唑缓释微球,使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并对其体内血药浓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阿立哌唑微球;以油相二氯甲烷体积、水相聚乙烯醇质量分数及乳化转速为自变量,以微球的平均粒径、跨距、载药量、包封率、产率及突释量为因变量,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采用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中药物浓度。结果:最佳工艺为二氯甲烷体积1.62mL,聚乙烯醇质量分数1.91%,乳化转速2 161 r.min-1;按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流动性好;平均粒径为41.54μm,跨距为1.01,载药量为18.82%,包封率为75.39%,产率为85.17%,突释为1.68%。自制微球制剂在家兔体内d 1有少量的突释,d 5~d 20维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缓慢释放,之后浓度开始下降。结论:所优化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简单易行;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微球制备工艺预测性良好,所制备的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外缓释特性;阿立哌唑缓释微球在家兔体内缓慢释放,该释药行为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人参皂苷Rg1保护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参皂苷Rg1是人参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本文主要对近5年来人参皂苷Rg1在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优化盐酸普萘洛尔微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流化床制备普萘洛尔微囊,以平均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及总评归一值为评价指标,并运用星点设计考察囊材液流速、喷雾压力对制备工艺的影响,对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和二项式拟合,效应面法选取最佳工艺条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从复相关系数上看,各指标二项式拟合方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佳工艺参数:囊材液流速1.00 mL·min-1,喷雾压力0.65 bar,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微囊粒径为300μm,载药量为20.54%,包封率达89.63%。结论优选普萘洛尔微囊的流化床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包封率高,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普萘洛尔传递体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普萘洛尔传递体。将药物/磷脂摩尔比、Span-80/磷脂摩尔比、探头超声时间作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及变形性指数为效应指标,求算总评"归一值"并采用Design-Expert 8.0软件进行效应面法优化,确定最佳处方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最优制备工艺为:药物/磷脂摩尔比19.83%、Span-80/磷脂摩尔比21.08%、探头超声时间10.29 min,以该处方工艺制备所得传递体的包封率、载药量、平均粒径及变形性指数分别为76.63%,4.80%,52.82 nm,20.83,且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偏差均较小。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普萘洛尔传递体的处方工艺优化,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评价苦碟子注射液(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初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初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7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39眼)与治疗组(40例40眼)。对照组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苦碟子注射液。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眼底照像及视网膜血管荧光造影、标准对数视力表等随访复诊。结果在每个疗程后,OCT检查浆液性脱离区下降高度、12周后总有效率和总显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1例胃肠道不良反应。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治疗初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明确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左氧氟沙星近10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从CNKI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近10年关于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并根据患者国籍、性别、年龄、用药原因、给药途径、给药剂量、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表现等,进行筛选和分析。结果 175例患者中,左氧氟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日剂量0.2~0.5 g占86.29%。不良反应发生最早为用药1 min;主要发生在用药3天内,占全部不良反应的74.86%。不良反应以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肌肉骨骼肌系统损害、代谢和营养障碍及神经紊乱为主,占全部不良反应的68.57%。结论左氧氟沙星在临床上使用时要密切注意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表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比较使用尿激酶持续泵入法与美国肾脏病基金会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指南推荐的方法对中心静脉永久性导管血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6例临床诊断导管内血栓形成病例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使用1000单位/ml尿激酶溶液100ml以50ml/小时持续泵入;对照组采用5000单位/ml尿激酶溶液2ml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种溶栓方法对中心静脉永久导管血栓的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溶栓后通畅率93.9%,对照组溶栓后通畅率90.9%,两组溶栓后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成功半月后,治疗组通畅率84.8%,对照组通畅率60.6%,溶栓成功一月后,治疗组通畅率81.8%,对照组通畅率54.5%,两组患者再次形成血栓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不同溶栓治疗方案对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尿激酶持续泵入法与常规溶栓法比较,其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无明显副作用及治疗并发症。 相似文献
998.
神经性毒剂和有机磷农药是乙酰胆碱酯酶的不可逆抑制剂,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目前可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的药物大都为季铵型乙酰胆碱酯酶重活化剂,对外周组织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中毒具有较好的活化作用,但季铵盐结构限制了血脑屏障通过率,使这类重活化剂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有限。因此,开发可通过血脑屏障的重活化剂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本文对可通过血脑屏障的重活化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行PICC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乳腺癌患者28例,治疗方法均为术后化疗行PICC。随机分为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患者14例为对照组,实施护理干预患者14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1.4%),观察组二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0.0%)、并发症发生率(7.1%)明显低于对照组(28.6%、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化疗行PICC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