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85篇
  免费   3619篇
  国内免费   2031篇
耳鼻咽喉   373篇
儿科学   915篇
妇产科学   790篇
基础医学   4619篇
口腔科学   403篇
临床医学   8661篇
内科学   16694篇
皮肤病学   124篇
神经病学   4061篇
特种医学   539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8344篇
综合类   10432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1556篇
眼科学   544篇
药学   4133篇
  27篇
中国医学   1746篇
肿瘤学   610篇
  2024年   137篇
  2023年   938篇
  2022年   1760篇
  2021年   2485篇
  2020年   2193篇
  2019年   1988篇
  2018年   2006篇
  2017年   1802篇
  2016年   1835篇
  2015年   2027篇
  2014年   4233篇
  2013年   4319篇
  2012年   3567篇
  2011年   3923篇
  2010年   3366篇
  2009年   3363篇
  2008年   3461篇
  2007年   3461篇
  2006年   3186篇
  2005年   2626篇
  2004年   2135篇
  2003年   1820篇
  2002年   1533篇
  2001年   1410篇
  2000年   1072篇
  1999年   968篇
  1998年   978篇
  1997年   914篇
  1996年   682篇
  1995年   686篇
  1994年   589篇
  1993年   517篇
  1992年   487篇
  1991年   379篇
  1990年   332篇
  1989年   299篇
  1988年   285篇
  1987年   237篇
  1986年   190篇
  1985年   251篇
  1984年   197篇
  1983年   115篇
  1982年   163篇
  1981年   116篇
  1980年   105篇
  1979年   83篇
  1978年   73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42篇
  197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 心血管疾病(CVD)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CVD的病理基础,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AT)通过分泌外泌体(EXO)和生物活性物质促进AS进展,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患者EAT中的关键基因,探讨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联合CAD患者EXO间差异表达基因(DEGs)推测EAT来源EXO间DEGs并进行验证,从细胞及分子水平上探讨EAT在CAD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下载关于EAT的数据集GSE64554、GSE120774,根据临床信息将EAT的测序数据分为CAD组和健康对照组,使用R语言及相关软件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使用R语言筛选CAD组与健康对照组EAT间DEGs,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评估所选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可能参与其调控的转录因子。构建GSE64554数据集中EAT的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获取同CAD表型相关的基因模块,将所获EAT间DEGs与模...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血清鸢尾素及脂联素(AP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H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11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鸢尾素、APN水平,分析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鸢尾素、APN水平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鸢尾素、APN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斑块形成组与非斑块形成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收缩压、舒张压、血压控制良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氧化氮、尿酸、肌酐、内皮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形成组甘油三酯、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非斑块形成组(P <0.05),鸢尾素、APN水平低于非斑块形成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水平[■=4.415(95%CI:1.817,10.730)]、血清鸢尾素水平[■=4.027(95%CI:1.657,9.787)]、AP...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瞬时受体电位通道7(TRPM7)、沉默调节蛋白-1(Sirtuin-1)与钙磷代谢、颈动脉钙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1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97例DN患者作为DN组,另取同期在该院就诊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TRPM7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Sirtuin-1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DN患者血清TRPM7、Sirtuin-1水平与钙磷代谢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DN患者颈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DN组血肌酐、尿素氮、血清TRPM7、血磷、颈动脉钙化率高于对照组(P <0.05)。DN组Sirtuin-1、血钙低于对照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N患者血清TRPM7与血钙呈负相关(r=-0.247,P=0.000),与血磷呈正相关(r=0.415,P=0.000);DN患者血清Sirtuin-1与血钙呈正相关(r=0.367,P=0.000),与血磷呈负相关(r=-0.505,P=0.00...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U)胎盘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与胎盘植入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2年3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胎盘植入孕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胎盘植入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无胎盘植入的70例孕妇作为无胎盘植入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测量胎盘血管参数指标[血管化指数(VI)、流量指数(FI)、血管流量指数(VFI)]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流速(S/D)]。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性分析明确胎盘植入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胎盘植入预测模型预测胎盘植入发生的价值。结果 胎盘植入组与无胎盘植入组孕妇的年龄、流产史、前置胎盘、剖宫产史、VI、FI、VFI、PI、RI、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胎盘植入组中年龄≥35岁、有流产史、前置胎盘、剖宫产史的孕妇占比高于无胎盘植入组,VI、FI、VFI、S/D高于无胎盘植入组,PI、RI低于无胎盘植入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I、FI、VFI、PI、RI、S/D预测胎盘植入发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的成年患者,筛查线粒体乙醛脱氢酶2(ALDH2)野生型基因,观察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择期行CABG的患者48例,根据对ALDH2基因SNP504位点检测结果,分为2组:野生型组(携带ALDH2野生型基因,n=29)和突变型组(携带ALDH2突变型基因,n=19)。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集术后24 h中心静脉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记录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住院时间和术后24 h变力性药物使用评分。结果: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术前左室射血分数、CPB时间、冠脉搭桥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野生型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少于突变型组(均P<0.05)。野生型组术后24 h cTnI、Mb、CK-MB含量低于突变型组(均P<0.05)。野生型组MDA含量低于突变型组(P<0.05)。野生型组术后24 h变力性药物使用评分低于突变型组(P<0.01)。结论:对于在CPB下行CABG的患者,携带ALDH2野生型基因能显著降低醛类堆积,减少心肌损伤,缩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住院时间,对心肌I/R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的机制众多,以调脂代谢降低炎症反应为基础较多。本文将近几年他啶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中药等调脂药物
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7.
川崎病已逐渐代替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该病的发病诱因以及发
病机制尚未明确。建立川崎病的动物模型可为找到川崎病的发病诱因及研究其发病机制提供重要实验基础。
自川崎病发现以来,很多学者利用各种诱导剂,如白色念珠菌,干酪乳杆菌,牛血清,马血清等在动物中来诱导产
生川崎病动物模型,其中小鼠为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动物模型,用这些模型进一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诱因及其
发病机制,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对现有川崎病动物模型及其相关的评价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轴自动管电流调制(Z-dom)及第四代高级迭代重建(iDose4)技术在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以降低对比剂及电离辐射伤害。方法:收集2018 年10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部CTA检查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常规组50例,行常规扫描,即120 kV、250 mAs、碘海醇(350 mgI/mL)及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50例,120 kV、Z-dom自动管电流、碘克沙醇(270 mgI/mL)及iDose4迭代重建。比较2组碘注射量及辐射剂量,在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起始层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碘注射量低剂量组[(16.61±2.87)g]比常规组[(22.82±3.81)g]低(P <0.01);管电流低剂量组[(149.22±70.49)mAs]比常规组(250 mAs)低(P <0.01);低剂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均较常规组低(均P <0.01)。2组图像客观评价:低剂量组两层面血管CT值和背景噪声均低于常规组,颈总动脉起始层面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均高于常规组(均P <0.001);主观评价:2名医师主观评分Kappa值为0.765,一致性良好,常规组评分为(3.44±0.48)分,低剂量组为(3.60±0.47)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76,P =0.097),2组图像均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低碘浓度对比剂结合Z-dom及iDose4 技术在颈部CTA检查中,其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能够满足诊断需要,同时可降低患者碘注射量及电离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00.
韦锦堃 《河北医学》2016,(4):579-582
目的:探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检测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危重患儿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我院NICU的81例行持续有创血压监测的足月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窒息、败血症、新生儿出血症、休克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患儿分别在持续有创血压监测(IBP)的同时进行无创血压监测(NBP).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数据的差异及分析影响足月新生儿无创、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相关因素.结果:IBP组收缩压(SBP)水平显著高于NBP组(P<0.05),但两组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I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出生窒息、HIE、出血性疾病、新生儿休克、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足月儿NBP监测SBP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新生儿休克.结论:与传统无创血压监测方法相比,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NICU危重患儿的血压值更准确,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