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10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52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381篇
口腔科学   59篇
临床医学   273篇
内科学   413篇
皮肤病学   63篇
神经病学   107篇
特种医学   62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48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418篇
眼科学   25篇
药学   1650篇
  1篇
中国医学   203篇
肿瘤学   214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14篇
  1976年   20篇
  1975年   9篇
  1974年   10篇
  1973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对三嗪类化合物进行合成研究。方法 以盐酸羟胺和苯甲酰氯为原料,经酰化、烃化、水解、缩合、环合及脱苄反应合成目的物。结果和结论 共合成了9个2,2-双取代-4,6-二氨基-l,2-二氢-l-羟基-s-三嗪类化合物(11-i),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确证。  相似文献   
52.
莲心碱衍生物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健  罗顺德  陈怡 《医药导报》2003,22(11):758-760
目的:研究4种莲心碱衍生物抗心律失常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哇巴因、氯化钙、乌头碱3种抗心律失常模型.结果:4种莲心碱衍生物(5 mg•kg 1,iv)均能显著提高哇巴因致豚鼠、乌头碱致大鼠发生室性期前收缩(VE)、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及心脏停搏(CA)的用量,延长CaCl2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生存大鼠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减少死亡率.结论:4种莲心碱衍生物均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5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服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优良的生物特性及物理化学性质,在药物制剂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调研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对目前正在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的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服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设计合成具有抗菌活性的诺氟沙星衍生物。方法 采用2-甲基-5-硝基咪唑、诺氟沙星等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目的物;测定目的物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 合成的9个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NMR和元素分析所确证。结论 合成了9个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体内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中的3个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5.
四氢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新的抗真菌活性化合物。方法 采用Pictet-Spengler法合成四氢异喹啉,再通过氮直接烃化法合成目标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初步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结果 合成了18个新的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进行了结构确认。结论 所合成的18个四氢异喹啉衍生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设计合成3-溴-4-硫色(满)酮类化合物,并对其抗真菌活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以取代硫色(满)酮为原料,经溴化、氧化等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测定采用二倍浓度稀释法。结果 共合成了9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元素分析确证其结构。其中化合物Vb的活性好于或相当于对照药。结论 硫色(满)酮3-位溴取代后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57.
A toxicokinetic model is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time evolution of malathion and its metabolites, mono- and dicarboxylic acids (MCA, DCA) and phosphoric derivatives (dimethyl dithiophosphate [DMDTP], dimethyl thiophosphate [DMTP], and dimethyl phosphate [DMP]) in the human body and excreta, under a variety of exposure routes and scenarios. The 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the kinetics were established from published data on the in vivo time profiles of malathion and its metabolites in the blood and urine of human volunteers exposed by intravenous, oral, or dermal routes. In the model, body and excreta compartments were used to represent the time varying amounts of each of the following: malathion, MCA, DCA, DMDTP, DMTP, and DMP. The dynamic of intercompartment exchanges was described mathematically by a differential equation system that ensured conservation of mass at all times. The mode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y statistically adjusting the explicit solution of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 the experimental human data. Simulations provide a close approximation to kinetic data available in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When simulating a dermal exposure to malathion, the main route of entry for workers, the model predicts that it takes an average of 11.8 h to recover half of the absorbed dose of malathion eventually excreted in urine as metabolites, compared to 3.2 h following an intravenous injection and 4.0 h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his shows that following a dermal exposure, the absorption rate governs the urinary excretion rate of malathion metabolites because the dermal absorption rate is much slower than biotransformation and renal clearance processes. The model served to establish biological reference values for malathion metabolites in urine since it allows links to be made between the absorbed dose of malathion and the time course of cumulative amounts of metabolites excreted in urine. From the no-observed-effect level (NOEL) of 0.61 micromol/kg/day derived from the data of Moeller and Rider (1962), the model predicts corresponding biological reference values for MCA, DCA, and phosphoric derivatives of 44, 13, and 62 nmol/kg, respectively, in 24-h urine samples. The latter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health risk of workers exposed to malathion in botanical greenhouses, starting from urinary measurements of MCA and DCA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58.
目的5-甲基-7,4’-二羟基异黄酮水溶性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缺氧活性的比较。方法三氟化硼-乙醚催化的“一锅法”工艺制备母体化合物1,并通过甲基化和磺化反应合成衍生物2~4,常压耐缺氧试验评价其活性。结果化合物3和4水溶性强,且抗缺氧作用等价于母体化合物。结论新合成的水溶性化合物3和4具有明显的抗缺氧活性。  相似文献   
59.
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敖桂珍  张奕华  季晖  邓钢 《药学学报》2004,39(10):803-807
目的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非甾体抗炎药。方法合成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并考察连续经口给药对大鼠胃肠道(GI)的影响。结果合成了9个新化合物(ZA1-9),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小鼠试验表明ZA3,5-9的抗炎活性与双氯芬酸钠(DC)和罗非昔布(RC)相当(P>0.05),大鼠试验显示ZA3,7,8的抗炎活性与DC和RC相当(P>0.05), ZA6的抗炎作用显著强于DC和RC(P<0.05),ZA3,5-9对GI损伤显著小于DC (P<0.05,P<0.01),与RC相当(P>0.05)。结论对甲磺酰基苯乙烯环酮类衍生物的抗炎作用较强,GI不良反应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0.
目的确定米非司酮衍生物制备过程中格氏反应一步的副产物的结构,并分析反应机理.方法通过一维及二维光谱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副产物的结构. 结果证实了副产物是11,17位双加成的格氏反应的产物. 结论这是首次对此步副产物用光谱进行C,H的详细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