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41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314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94篇
  5篇
中国医学   391篇
肿瘤学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21.
目的 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日常生活能力(ADL)及继发合并症的影响.方法 按照统一的入选条件选取2004年9月-2006年9月在3家协作医院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17例和对照组121例,2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实验组按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脑卒中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对每例入选患者第1周内和4周后进行CNS及ADL的评定,并比较2组合并症的发生率.结果 4周后实验组在CNS、ADL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促进肢体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ADL.操作简便易学,不受场地限制,无不良作用,适用于临床、家庭、社区.  相似文献   
122.
[目的]观察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脑卒中病人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3d无大便者,观察组采用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法治疗,而对照组采用酚酞口服治疗;比较两组通便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薄荷脑、大黄、乙醇敷脐治疗急性脑卒中病人的便秘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3.
脑肿消方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脑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脑肿消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脑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变化.结果脑肿消方大、小剂量组及维脑路通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脑系数和脑组织含水量,降低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降低脑组织中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以脑肿消方大剂量组作用最优,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肿消方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讨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在长江航运总医院武汉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1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患者予以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护理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方法,治疗8周后,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及患者满意率。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ADL评分均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结合健康教育的康复护理方法可以提高康复科护理质量,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缺损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提高科室护理满意率,值得在康复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5.
梦醒汤治疗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梦醒汤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中药梦醒汤方。治疗2周、8周后分别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梦醒汤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并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6.
当代名老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三邪并重、骨痹和虚痹"等临床分型,综述了当代名老中医对痹证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MRI对侵袭性垂体瘤并瘤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患者,使用0.5T的MKI机,选用自旋回波序列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1WI,增强后行矢状位、冠状位及轴位T1W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8例示侵袭性垂体瘤并瘤体卒中,9例坏死或囊变,9例出血;累及海绵窦15例,突入蝶窦8例。肿瘤多为等、高、低混杂T1信号,增强后肿瘤多呈不均匀强化,向周围组织浸润,表现为海绵窦受累,颈动脉被包绕,鞍底受侵,部分肿瘤突入蝶窦,突破鞍隔。结论MRI为诊断侵袭性垂体瘤并瘤卒中提供了依据,对协助临床手术选择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巴氯酚对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状态的缓解作用。方法将均为首次发病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100例按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 ,包括抗痉挛体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持续牵张运动、手法按摩、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健康教育等。治疗组在上述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巴氯酚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5d对肌张力进行评分。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氯酚联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9.
脑卒中后抑郁症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云华  汪代杰  周梅  郑文武 《四川医学》2009,30(9):1401-1402
目的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进行临床分析,探索其发生的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2例脑卒中后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者确定为抑郁症,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常规的脑卒中治疗加氟西汀和心理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常规的脑卒中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第4、8周后分别进行HAMD评分及NIH-NINDS卒中评分判定疗效,观察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和服用氟西汀加心理治疗的治疗效果,分析抑郁症的产生与脑卒中后脑血管损害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辅以氟西汀加心理综合治疗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0.
Summary Pituitary apoplexy occurs as a very rare complication of the pituitary function test. We have experienced two cases of pituitary apoplexy following anterior pituitary function tests for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a triple bolus test and a TRH test. To elucidate such a rare complication, we outline our two cases and review 28 cases from the literatu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et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The combined data suggest that pituitary function tests have the potential to precipitate pituitary apoplexy, and its manifestations range from a clinically benign event to a catastrophic presentation with permanent neurological deficits or even death, although most patients may fortunately have a good outcome. We suggest that the pituitary function test should not be done as a routine test, and when such a test is planned, the patient should be observed with caution for any symptomatic changes for at least 2 hours following the test for appropriate treatment. Further, MRI, especially enhanced studies, may provide an earlier diagnosis of the pituitary apoplexy since CT scan images often fail to demonstrate either density changes or obvious enlargement of the pituitary adenoma at the acute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