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0篇
  免费   1033篇
  国内免费   405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180篇
口腔科学   42篇
临床医学   763篇
内科学   445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95篇
特种医学   85篇
外科学   196篇
综合类   2806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78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304篇
  21篇
中国医学   5033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437篇
  2021年   651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424篇
  2014年   997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797篇
  2011年   815篇
  2010年   692篇
  2009年   459篇
  2008年   334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315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首先分析巨刺法治疗偏瘫的效应基础在于健侧取穴、促进患侧,与联合反应的效应本质一致,提示联合反应是巨刺法治疗偏瘫的神经生理机制。然后在认识联合反应的概念、基本特征、偏瘫中的作用与地位认识的基础上,对于针灸巨刺法的临床运用范围、疗效、刺激强度,临床运用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92.
手法针刺合谷穴得气与脑功能激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灸"得气"与脑功能激活的关系.方法 13例健康右利手受试者,由针灸医师先后进行右手合谷穴"浅表刺激"与传统手法捻针刺激两种任务,利用fMRI-BOLD技术获得脑功能图像,用感兴趣区(ROI)分析方法,比较两种任务下的平均信号变化情况.结果 针灸"得气"存在个体差异,相应脑功能的激活情况也有所不同,前额区、丘...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清肝泻火法联合针刺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采用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清肝泻火法联合针刺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复发等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随访6~24个月,试验组患者无复发;对照组有4例复发,均经治疗后痊愈。结论清肝泻火法联合针刺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显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结合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结合组采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结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定,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治疗20d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诊,SF-MPQ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结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结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3个月后复发率比较结合组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对前斜角肌及周围相关肌进行针刺结合肌肉能量技术可以改善前斜角肌综合征引起的颈、肩、上肢的疼痛或麻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肌肉痉挛状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伴上肢肌肉痉挛的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SWT组各35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及针刺治疗,ESWT组增加上肢肱二头肌EWST治疗,每周1次,治疗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上肢简化的Fugl-Meyer评分(U-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基于卒中病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PRO)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且应用PRO量表在治疗结束3月时评价远期临床结局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U-FMA、MBI评分及PRO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ESWT组MAS、U-FMA、MBI评分及PRO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结束3月时随访,2组的PRO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ESWT组的PRO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ESWT结合针刺治疗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有一定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20例。在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基础治疗和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和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分开进行),观察组行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两者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AC功能性步行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各项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留针下天轨步行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tDCS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tDCS结合针刺治疗.治...  相似文献   
998.
背景:既往有关针刺对胃功能调节的神经机制研究多以外周神经为主,涉及中枢,尤其是高位中枢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对下丘脑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作用的影响。方法:运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在大鼠胃扩张的基础上,找出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予以手针刺激“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各30 s,观察其对室旁核胃相关神经元的影响。结果与结论:60只大鼠共记录到109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放电,109个下丘脑室旁核神经元中与胃扩张相关的神经元有56个,56个胃扩张相关神经元中,对针刺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有反应的神经元个数分别是44,47,29,33,有反应的神经元出现的比例分别是78.57%,83.47%,51.79%,58.93%。结果表明下丘脑室旁核中存在同时对胃扩张刺激和针刺刺激起反应的躯体内脏汇聚神经元,且参与针刺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观察吸痰引流连接管清洗消毒的效果,为选择最佳的清洗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20根使用后的吸痰引流连接管中随机抽取10根进行试验;对参与实验的连接管先进行保湿预处理,再用流动水冲洗保湿液,最后用喷淋式清洗机进行机械清洗消毒;采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测定法检验清洗消毒效果。观察保湿前(即使用后)、保湿后、清洗消毒后的3个时间点的观察值变化情况。结果吸痰引流连接管使用后污染严重,相对光单位值严重超标,达到(2 817.40±1 942.60),中位数为2 758.50;保湿预处理后减至(510.90±787.64),中位数为206.00;经过清洗消毒后减至(6.30±7.90),中位数为0.50。3个时间点的相对光单位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污染后的吸痰引流管采用强效气泡型保湿剂预先处理,再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结果全部合格,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究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对重度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及前额叶皮质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跑轮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改良Feeney法制备重度脑外伤大鼠模型。术后第二天开始干预,然后在不同时间点利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足误试验分别评估大鼠神经功能与协调功能。2周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皮质BDNF的表达和阳性反应。结果:治疗第7、10、14天联合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第10、14天各干预组大鼠足误试验评分明显提高(P<0.05)。2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质BDNF表达降低(P<0.05),而联合组BDNF的表达显著提高(P<0.0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跑轮组BDNF的表达增加(P<0.05);而与针刺组和跑轮组比较,联合治疗组BDNF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早期跑轮联合针刺可能通过提高皮质中BDNF的表达来改善脑外伤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